3月30日,中關村論壇具身智能大會現場,多位具身行業人士被與會者詢問「如何看待朱嘯虎質疑人形機器人商業化困難、批量退出具身智能項目」。其中穹徹智能聯合創始人盧策吾尤為為難,「朱嘯虎也是我們的早期投資人。」盧策吾笑著說。
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屬於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學交叉領域,強調實體設備與智能決策的深度結合。而機器人屬於其中一個表現形式,其他形式如無人駕駛車輛、可穿戴設備等也屬於具身領域。
作為朱嘯虎的被投企業,盧策吾對記者表示,從情緒層面來講,行業短期會有波動;從邏輯層面來看,未來十到二十年,具身智能將是人類社會中最大的產業,在這樣的回報率預期下,必然會有相當比例的資本去投資這件事。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孫富春表示,AI的發展整體是S形——剛開始必然會有一段時間的虧損,此時會存在投資人沒有耐心持續投資的情況。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馬利庄表示,投資人在盈利層面的擔憂合理,但科研層面的從0到1非常重要。

爭議性觀點引「圍剿」
矛盾的起因,是朱嘯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及「 高度共識但又沒有商業化路徑」時,以去年的大模型與今年的具身智能舉例。他稱,具身智能行業目前共識高度集中,估值上漲得非常快,商業化前景不明,變成了早期VC想迴避或退出的類型。
即使是眼下最當紅的宇樹機器人,朱嘯虎也認為客戶只是買回去做研究或展示,「沒有為客戶創造持續的價值。」他稱,金沙江天使基金過去幾年投過一些早期具身智能項目,最近幾個月都在退出。
該觀點一經發表,朱嘯虎便遭遇來自創投行業的「圍剿」。
經緯創投合伙人張穎在朋友圈轉發相關文章並配文稱:「機器人領域蓬勃發展,大賽道,百花齊放,過程中有點泡沫非常正常。時間拉長,人形機器人賽道一定能出大公司。」
也有投資人用「砸場」來形容朱嘯虎此番觀點,該人士認為,如果真的不認可具身智能發展前景,可以一開始就不投資。但不該在行業熱點完成退出後,又去「背刺」自己的被投項目,這番言論並不利於整個具身行業的發展。
朱嘯虎完成退出的具身行業公司也分別表達了各自的態度。天眼查信息顯示,金沙江創投於2024年9月29日退出星海圖,於2025年1月17日退出松延動力。其中,星海圖(蘇州)人工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23年9月。3月29日,星海圖在官方公眾號發表《關於金沙江創投與星海圖合作始末的澄清公告》,稱「金沙江創投於2023年11月參與了公司天使輪融資,於2024年5月向公司提出股權投資退出的訴求。公司予以積極配合,並在2024年9月協助其順利完成股權投資退出。公司從未與朱嘯虎先生進行過任何直接交流,亦無其聯繫方式。」
另一家公司松延動力於2023年9月成立於北京。天眼查信息顯示,2024年3月6日,金沙江創投參與了松延天使輪融資;2024年6月的Pre-A輪融資中,金沙江已完成退出。也是在3月29日,松延動力在官方視頻號發布了一則人形機器人奔跑的短視頻,配文「無懼雜音,繼續前進。輕舟已過萬重山。」並在詞條中特意標上「金沙江創投」「朱嘯虎」。
相對上述較為「含蓄」的表達,深圳市眾擎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趙同陽直接在朋友圈發文駁斥。他轉發一則視頻號並配文表示:朱嘯虎適合今年投入後年見效的快餐式項目,AI與人形機器人都不是能讓他快速賺錢的項目。朱嘯虎是商人,而創業團隊在做的是一件改變世界的大事。

早期行業更需資本接力
朱嘯虎相關觀點之所以引發行業爭議,一方面在於其投資人身份單一強調商業化落地,另一方面在於獲利退出後,對整個具身行業,尤其人形機器人領域發表否定態度。
投資人在選擇前沿科技項目時,最看重的要素是什麼?
盧策吾對記者表示:行業沒有統一標準,不同平台與投資人各有畫像。有的人看重商業化落地,有的人看重技術突破。以穹徹智能為例,盧策吾表示,公司走的是技術驅動下的商業化路徑,如果完全不去考慮商業化、不「沿途下蛋」,也是不行的。
不同的投資人有不同的畫像,盧策吾建議可以畫一個坐標軸,縱橫坐標分別是純技術信仰派與純商業變現派,行業內的各種聲音都可以放在這個坐標軸內去分析。
至於行業的早期屬性與商業化落地難題,智源研究院院長王仲遠表示,機器人2.0時代,具身智能是最重要的特徵。但同時,具身智能的發展也遭遇瓶頸:硬體不夠成熟,成本比較高,阻礙具身智能進入更多場景落地應用;具身數據比較缺乏,導致模型能力偏弱;應用上,模型能力不足,導致落地困難,形成了具身智能發展的循環悖論。
馬利庄對記者表示,長遠來看,人形機器人屬於終極目標。但在當下,無人駕駛車落地情況已相對成熟了,另外也有很多工廠用上了機器人。
工業是目前機器人主要落地場景,中泰證券分析師認為,機器人在C端應用最具想像力,但短期來看,工業製造場景下的任務相對聚焦,對泛化能力要求不高,該場景的機器人更快進入商業化階段。在工業製造場景實現商業化落地之後,海量機器人的具身數據疊加算力技術的進步,機器人能力將逐步解鎖,並向商用服務、家庭服務等更開放場景延伸,屆時市場有望達到萬億級。
盧策吾也認為技術突破是更重要的事情,他稱,長期看,人形機器人會是重要的機器人形態,但最終會否是人形,未來將是成本、效率等多要素迭代的結果,眼下沒有必要爭論。而具身智能可以通過一批批地技術迭代,帶動商業飛輪轉起來。短期來看,人形機器人確實存在技術問題,行業需要經歷一個爬坡的過程,但只要實現技術突破,融資對頭部企業來講不會是特別困難的挑戰。
據中國信通院數據,2024年至2030年是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第一階段:通過政策牽引,深度挖掘危險作業、極端環境等高價值場景,遴選一批可落地可推廣典型需求。政府搭橋,推動特種應用場景供需雙方對接,定向開發一批產品並落地應用。2030年至2035年步入第二階段,加快探索工業製造、物流等製造相關大規模應用場景,在迭代中加速技術成熟、降低單體成本。2035年之後步入第三階段:加強人工智慧與人形機器人融合創新,實現更高水平具身智能,並推動人形機器人進入醫院、學校、商場、餐廳等服務業場景,最終走入千家萬戶。
第一階段期間,具身智能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另在今年2月,北京市發布《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簡稱《行動計劃》)。今日具身智能大會上,北京市相關負責人對《行動計劃》進行詳細解讀,北京市將以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具身智能創新策源地和產業發展增長極為主線,將創新驅動、平台支撐、場景牽引、生態優化作為發展具身智能的突破點。明確的行業前景與政策方向下,具身智能需要一級市場接力續航,推動行業從第一階段向第三階段邁進。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