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社會」要來了?近來,國內外多個智能體產品密集發布,標誌著智能體技術進入爆發期。人工智慧學術界和產業界已在考慮智能體的下一步進化——讓各具所長的「機器人」能協同進化,為人類完成更複雜艱巨的任務,比如科學發現、社會互動模擬等。
今天舉行的「通用群體智能學術論壇」上,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首席科學家周伯文認為,作為人工智慧領域中極具潛力和活力的研究方向,群體智能既是通用人工智慧發展的重大目標,也是通向通用人工智慧的有效路徑之一,「人工智慧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類文明,通用群體智能即將賦能千行百業」。
市科委副主任屈煒表示,當前人工智慧正在經歷範式變革,通用群體智能已成為搶佔人工智慧戰略制高點的一個重要技術選擇方向。上海正全力打造人工智慧上海高地,要通過推動通用群體智能的系統攻關,築牢相關理論與生態基礎,推動我國人工智慧跨越發展,為構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體系奠定基礎。
未來通用群體智能或將媲美人類社會
為何大模型出現幻覺似乎難以避免?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吳文峻看來,這與基礎模型的局限性有關。「無法與環境交互的基礎模型就好像『缸中之腦』,要與環境互動才能消除幻覺。」他介紹,當大模型與信息系統交互就發展出軟體智能體,而與物理環境交互就是具身智能體。
吳文峻教授在論壇上做報告
當教育、醫療、自動駕駛、工業等領域的智能體越來越多,學術界和產業界都已意識到,將它們有效組織起來,將大幅提升智能體解決複雜任務的能力。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青年科學家白磊在報告中提到,群體智能目前已獲得產業界關注,並展現出重要應用價值,「未來通用群體智能或將可媲美人類社會」。
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青年科學家白磊
過去一年,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在通用群體智能的能力分化、認知融合、動態組織和協同進化上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多項進展。例如,他們開發的科學群體智能已表現出超越人類專家的水平——化學反應優化多智能體系統讓某創新藥物前體的合成反應在催化劑用量降低10倍的同時,產率提升20倍。此外,他們還研發了通用大規模智能體社會模擬平台oasis,對羊群效應、留言傳播等多種社會現象進行模擬,可支持百萬量級智能體的交互模擬。
吳文峻提到,目前群體智能已從最初的「群而不智」,向基於生成式ai的通用群體智能發展,將逐步形成具有自適應性的「機器人社會」,「將來一個人類操作員可以同時指揮很多無人機,它們大多會自行根據任務和周圍環境自動做出決策,只有少數無人機在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才會與人類操作員對話尋求幫助」。
從「踩死螞蟻」中學習自然界群體智能
當融入社會各行各業的智能體越來越多,「機器人團隊」的規模將可能從幾個、幾十個,發展到成千上萬個。如此大規模的智能體該如何協同?這可能超出了我們現有的認知框架。
當群體中的智能體數量不斷增加,基於語言大模型的多智能體系統已經顯現出一系列局限性,如通信效率遭遇瓶頸、協同決策複雜性驟增、資源消耗失衡等。南京大學高陽教授在報告中列出了多智能體失效的案例,比如在一些救援任務中,無人機群因算力不足、通信障礙,導致部分智能體與群體「失聯」,未能按既定目標完成任務。
南京大學高陽教授在論壇上演講
高陽認為,學習自然界中群體智能的組織方式,將會給人類帶來啟迪——如果不小心踩死幾隻螞蟻,整個蟻群並不會受影響,它們只需通過局部調整,就能繼續推進搬運、覓食、築巢能任務。「蟻群群體智能所具有的分散式決策、自適應和快速重構等特徵,或許正是值得借鑒的。」
數萬隻候鳥遷徙、幾十萬條魚類洄遊……這些群體架構如何組織?內部通信如何進行?在高陽看來,這些群體智能具有群體易擴展、任務自分配、交互低複雜、容錯自適應等特點,「即使智能個體能力較弱,也可能通過適當的群體組織,達到更強的能力」。
不過,當前通用群體智能還缺乏一套統一的理論基礎。高陽認為,應儘快構建起機器人世界的「通用語」,讓智能體之間實現協同協商,從而實現能力「湧現效果」。例如,讓不同領域的「醫生智能體」通過協作投票、交流意見,並整合多輪討論結果,最終實現更好的診斷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