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盧曉 北京報道
阿里創始人馬雲亮相民營經濟工作會議三天後,阿里於2月20日亮出了2025財年q3(截至去年12月末)成績單。
在相繼出售高鑫零售和銀泰的這個季度,阿里2801.54億元的收入同比增長8%,經調整ebita為548.53億元,同比增長4%,464.34億元的凈利潤,同比增長333%。
在對旗下業務作出取捨的同時,阿里對於加碼ai毫不手軟。在2月20日晚間的財報會上,阿里ceo吳泳銘在明確表示沒有出售盒馬計劃的同時,還宣布「未來三年我們在基礎設施上的投入會超過過去十年的總和,這也是我們ai戰略的決心。」
事實上,ai在重塑阿里眾多業務的同時,也正在重塑阿里在資本市場想像空間。面對阿里交出的近幾個季度的最好成績單,2月21日,阿里在港股收於138.5港元,上漲14.56%,當天盤中還出現139.6港元這個52周股價最高點。
國內電商穩住
阿里當期財報的增長,離不開淘天這個壓艙石業務的穩住。
在有著雙十一大促的2025年q3財季,淘天集團1360.91億元的收入,同比增長5%,占整個阿里收入大盤的近五成。其中,接近1008億元的客戶管理收入,同比增長9%,作為觀察阿里對於第三方商家吸引力的重要窗口,這個指標在2024財年以及2025財年的前兩個財季,都處於同比下滑當中。
阿里此前一直出台支持商家的相關策略。繼去年7月鬆綁「僅退款」政策後,《華夏時報》記者還從淘天方面了解到,1月20日淘寶天貓集中公布2025全面提升營商環境舉措,通過完善異常「僅退款」處置機制、返還異常訂單推廣費、首創賬號誠信體系等多種舉措,集中治理「羊毛黨」,全面保護商家權益。
此外,自去年11月擔任阿里電商事業群首席執行官的蔣凡,在2月20日的財報會中還表示,國內電商方面,在過去一年裡淘天在商業化上做了很多的動作,包括支付手續費、新的廣告模式等等,這些都帶來商業化率的明顯提升。他當天還強調:「國內電商方面我們中長期的目標還是先穩定住市場份額,同時持續優化用戶體驗、提高營商效率。」
當期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指標是,淘天集團2025財年q3的經調整ebita接近611億元,同比增長2%。作為對照,2025財年的前兩個財季,淘天這項指標的增速一直處於同比下滑中。
阿里在財報中解釋稱,當期淘天經調整ebita增長,主要是由於客戶管理服務收入的增加所致,部分被對用戶體驗的投入增加所抵銷。阿里cfo徐宏也在上述財報會上強調,淘天目前還在投入期,需要繼續在用戶體驗、新用戶、商家的營商環境等各個方面進行投入。
近年來,阿里在國內電商市場一直面對京東、拼多多、抖音等眾多新老對手的激烈競爭,海豚智庫創始人李成東在跟記者交流時認為,阿里淘天主業止跌回穩,意味著其戰略聚焦轉型取得初步成功,「當然去年9月底股市反彈,國家補貼消費刺激等等外部環境也十分重要。」
大舉投入雲基建
在穩住國內電商主業的同時,這份財報還透露出阿里要在雲基建上大舉投入的信號。
財報顯示,阿里當期的資本開支達318億元,環比大增80%。當期其390億元的自由現金流也同比下降31%,財報稱這源於其對雲基礎設施投入相關的支出增加。而吳泳銘在2月20日的財報會上還表示,「未來三年可能是阿里集團歷史上雲業務建設周期最大、最集中的三年。」
事實上,在阿里諸多業務中,阿里雲在2025財年q3財季的表現也最為亮眼。財報顯示,當期阿里雲智能集團收入為317.42億元,同比增長13%,增速僅次於尚未盈利的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而其31.38億元的經調整ebita同比增長33%,在雲智能、淘天、菜鳥這三家經調整ebita為正的阿里內部業務中,增速排名第一。
越來越大的規模一直是雲廠商們追求的目標。去年3月阿里雲智能集團資深副總裁、公共雲事業部總裁劉偉光曾對《華夏時報》等媒體記者表示,雲計算是一個具備網路效應和規模效應的商業模式,使用阿里雲的客戶越多,規模越大,雲的價格就會越便宜,而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技術的紅利就會持續被釋放出來回饋客戶。
吳泳銘在2月20日的財報會上也表示,阿里相信大規模的持續投入將顯著改善硬體採購和建設成本,持續地做大規模可以一方面吸引更多客戶,另一方面改善整體投入成本。
需要提及的是,阿里對雲基礎設施的加碼,離不開ai需求的增長。
財報顯示,當期阿里雲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六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增長。吳泳銘在上述財報會中也提及,今年春節後,一個非常大的變化是推理的需求確實是在爆發。他當天還表示,「未來三年,阿里將圍繞ai這個戰略核心,在ai基礎設施、基礎模型平台及ai原生應用、現有業務的ai轉型等三方面加大投入。」
ai重塑阿里
在對雲業務進行大手筆資本開支背後,ai正成為阿里全力押注的轉型新機遇。「如果問我們如何看待這一次的ai機會,我們認為這可能是一次幾十年一遇的行業變革。」吳泳銘在上述財報會中這樣說。
據記者了解,阿里此前已經在組織架構和業務上做出了ai toc和ai tob 的區分。
去年12月,阿里旗下ai應用「通義」從阿里雲分拆併入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群。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據其了解,通義與同一事業群的智能搜索產品「夸克」都同屬阿里的ai toc業務,由阿里巴巴「少壯派」高管吳嘉負責,而阿里雲則專註負責ai tob業務。
對於ai對阿里內部業務的重塑,吳泳銘2月20日表示,除了淘寶等生活消費入口的ai技術改造,目前看到的機會還包括阿里內部定義的ai toc領域,此外釘釘是阿里最重要的、面向tob領域的ai應用。不過他同時強調,阿里ai戰略的首要目標是追求實現agi(通用人工智慧),不斷突破模型智能能力邊界。
需要提及的是,今年春節deepseek的橫空出世,讓大模型的開閉源之爭向開源方向一邊倒。open ai、百度等原本堅定的閉源路線派都紛紛宣布了開源計劃。菁銳智庫專家、正高級工程師袁博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任何新技術、新產業從探索期到市場高速發展期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新技術剛出現時,在探索期必然是使用環境複雜、技術封閉,商用成本高;只有出現低成本,並且能夠被廣泛接受的開源的技術,才能滿足市場大規模的使用需求。
作為堅定的開源路線支持者,阿里雲自2023年8月以來,其已開源多個qwen 家族大模型。今年1月,其還開源了新一代多模態模型qwen2.5-vl,並推出基於moe架構的旗艦版模型qwen2.5-max。
吳泳銘在上述財報會上還表示,現在的ai技術進展還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也確實看到各家公司之間大模型的差異化逐漸縮窄,開源模型和閉源模型之間的差異化也越來越不明顯。「我們認為這樣的現狀反而非常利好於雲計算公司,因為無論是開源還是閉源,最終大部分的模型都要託管在雲計算網路上。」
責任編輯:黃興利 主編:寒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