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平台上,一種「精準分散」式消費,引發了廣泛討論。而所謂「精準分散」式消費,簡單地概括,就是許多人通過比較,開始選擇「天貓買生活百貨、京東買家電數碼、唯品會買衣服鞋子」。
老實說,這很讓人意外,天貓京東確實已經在家電百貨上做出了優勢,但唯品會相比之下並沒有體量規模優勢,何以能有品類突出重圍,存在巨大優勢?
而且不少網友還表示,喜歡在唯品會買衣服,除了服務好、正品有保證,更重要的是性價比格外高。比如有網友直接表示是「質優價美」的原因,還有網友分享經歷,點贊唯品會更便宜。
「最近買的一件小熊毛衣,有的地方折後344,也有地方賣295,唯品會折後 233,同一件衣服,不同的平台價格各有千秋,我當然是會選擇唯品會呀。」
至於「唯品會一直在用,性價比最高」「同品牌的衣服,唯品會能便宜幾十到100多」「同樣的衣服款式它一定比其他平台便宜,為啥不用?」……類似點贊衣服便宜的言論還更多。
這是更讓人奇怪的地方,唯品會沒有體量規模優勢,穿戴類商品卻能拿下價格優勢。好奇之下,請教了一位電商行業的朋友,原來唯品會作為特賣電商,實際上是在做一種「硬折扣」——要比別人便宜,它的努力從產品源頭就已經開始了。
相比第三方商家,唯品會專註自營,自己「做主」很多東西更為可控。比如採購,唯品會就直接在全球設置了1000多名買手,不但全球找貨,哪裡有便宜好貨就去哪裡,還能直采直銷,將多餘溢價打掉。
同時買手採購還有一個顯著優勢,那就是往往能預判行業形勢,未雨綢繆為平台預備好存貨。有的平台當季流行什麼就採購什麼,但唯品會卻通過預測爆款提前進貨,錯開品牌方生意最火爆的時間,因此進一步降低採購成本。
另外作為國內最大特賣電商,相對來說唯品會還有規模效應,能為買手議價爭取更大空間,打造進一步的便宜。更甚至於,它還通過買手深入供應鏈,一定程度直接參与生產,也就是最近幾年興起的電商反向定製。
這些深耕供應鏈的舉措,悄悄築牢了唯品會便宜的底座。而服裝銷售顯然吃到了最大的「紅利」,畢竟唯品會本就是做服飾起家,十數年的經營,無疑早早進一步吃透了服飾供應鏈,自然能更方便地打造出價格優勢。
所以難怪它能靠著服飾這一品類強勢吸粉了。最近兩年這一曾經年輕人眼中的「小眾」平台逐漸翻紅,很大原因想必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