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供應鏈下狠手,7500美元補貼被取消!歐美廠商被迫做出選擇。
在寧德時代、比亞迪、華為、小米等等中企相繼崛起後,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成功實現了對於歐美的趕超,就連公認的全球第一大汽車廠商特斯拉,也追著求著中企赴美建廠合作。
中國企業也早就做好了走向國際市場的打算,但可惜很多談好的合作都被單方面破壞了,而他們給出的理由是「不想過度依賴中國供應鏈」,不僅是歐盟如此,現今美國也開始變本加厲了。
就在去年12月份的時候,美國正式頒布了一項新規,美國電動汽車如果不按規定採購本土的電池,那麼將被取消稅收抵免的資格,而在近期這一項新規已經正式生效了。
根據市場傳來的消息,美國汽車廠商在電池上的採購,基本上來源於國際企業,意味著新規生效之後,大部分的電動汽車都將失去7500美元的單台補貼資格,這將大幅提升汽車的銷售價格。
眾所周知,電動汽車核心的三電系統最好的技術源自中企,日韓勉強能夠對抗的上,但歐美廠商執著於燃油車領域,在這方面的技術早就已經落後了,這也是他們阻止中國供應鏈進入的原因,害怕形成過度的依賴,從而阻礙了本土產業技術的發展。
在新規正式實施之後,在美國銷售的電動汽車,如果未按照規定提交符合條件的車輛信息,後續的補貼申請將遭遇很大的問題,雖然只是稅收減免,但無論對於消費者還是車企而言,都能省下一大筆的錢。
但面對美國的實質性壓迫,大部分的車企似乎沒有太大的動作,這顯然跟中國供應鏈有著莫大的關係,美國一直想要推動電動汽車的本土化,但包括特斯拉、福特在內的車企,卻執著於採用中國的電池。
理由也非常的簡單,中國企業在取得技術突破之後,並不會像美企那樣搞技術壟斷,便宜又好用的東西誰不想要呢?但在拜登團隊眼裡,過度依賴海外的供應鏈不符合「科技霸權」的定位。
自然是只能再度犧牲美企的利益,強迫他們參與技術的自主研發,但在如今的大環境之下,中國的產品已經走向了全球,美國就算能夠研發出匹配的技術,也很難實現大規模的盈利。
美國資本向來是看重利益的,沒有任何前景的技術研發,對他們而言毫無意義,他們可不會為了配合拜登團隊所謂的「本土化」去勞心費力,限制去採購中國電池,也不過是配合著走個過場而已。
類似寧德時代、比亞迪的電池,相比於歐美廠商的同類產品,可以說已經是「白菜價」了,實際的價值早已超過了美國所謂的稅收補貼,因此怎麼去選擇美企心中早就有了答案。
中國憑藉著自主的供應鏈,在汽車總出口量上,已經趕超了日本,顯然這一切都歸功於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歐美已經沒有什麼能力和我們比拼了,對此你們是怎麼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