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618你消費了嗎?你還訂上鬧鐘蹲守在手機前等0點的到來嗎?
你還各種轉發尋求組團拼單嗎?圍繞在身邊618的聲音似乎少了很多也平淡了很多,「618購物節」已過,戰報出來了,但是數據卻沒了。
618,這個中國電商行業最具影響力的節日之一,起源於2010年。初衷是為了慶祝京東商城店慶日。同時更是面對阿里系雙11打出的一個商業策劃。通過近幾年的造勢和宣傳,618購物節已經成為了整個電商行業的一次盛大狂歡。
在618購物節由最開始只有京東平台促銷活動到現如今整個電商平台都瀰漫著濃烈的促銷氛圍。限時秒殺、滿減優惠、新品首發、百億補貼等等,通過敏感的詞眼與各類營銷手段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激發消費者的購物熱情。618當天,每時每刻都可以看到人們熱火朝天地討論著購物節的話題。就連商場和超市裡,也蹭一波線上618的流量,各類推銷手段齊聚。蹲點搶購、多人拼團瞬間刷新了電商平台的銷售紀錄,但這些場面,似乎已漸行漸遠,身邊618的聲音也鴉雀無聲般的消失殆盡,就連各平台的戰報數據也由原來破億、新高、破紀錄等辭彙變成了同比增長、最佳、最喜歡,甚至戰報都不發了。618,為什麼戰報出來了,數據卻走失了?
而今火爆場面依舊,但已失去了昔日的光芒,流量和銷售額不再像以前那樣爆髮式增長。深思,究竟是什麼讓數據走失了。
電商市場現在已經度過了紅海期逐漸演變成存量市場。在有限的存量內,打破了原本建立的生態平衡,伴隨著抖音、小紅書、快手、視頻號等大量平台的湧入以及社群團購營銷的持續深入,蛋糕被再次擠分。行業競爭愈發激烈,行業內卷相對更加嚴重。與此同時在短視頻平台主播帶將線上購物變成了雙向聯繫,打消了消費者的疑慮,讓線上購買更加趣味化。
細數電商購物狂歡節,年貨節、520、618、雙十一、雙十二,狂歡節日越來越多,而促銷形式大同小異,消費者視覺疲勞嚴重,興趣疲勞導致消費者對狂歡節失去了原有的興趣。一直買買買,再殷實的家底也兜不住天天狂歡。再強的剁手黨也吃不消換湯不換藥的營銷,更何況疫情過後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普遍降低。
部分商家採取提價再降價,漲價再促銷的優惠模式被媒體屢屢報道,促銷的背後實則平價銷售或者超常價銷售,消費者對此聲討此起彼伏。「先漲價再打折」依然是電商行業的一大頑疾,飽受消費者的詬病,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細算,熬夜搶購,各種搶券的背後實際與日常購物相差無幾。此外,物流配送問題也是用戶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訂單量過大,物流配送延遲、貨物損壞等問題,這也會讓消費者對購物節失去興趣。
與此同時,商品質量問題也成為消費者在線上購物過程中一大困擾,因商品質量導致的退換貨、假冒偽劣產品、所購產品與描述不符等問題也在逐漸挑戰著消費者的信任,因而信任危機隨時便會爆發。
三年的疫情已過,部分企業元氣大傷,狂歡節囤貨、高傭金坑位費、高平台分成、高消費券讓利,商家的利潤已經被瓜分殆盡,因此在平台的參與度同比降低,參加的企業少了,自然對外地傳播也隨之降低。
618熱度消退的縮影,折射出的是行業第一曲線的衰退,是商業模式的淘汰,是消費者避免盲從趨於理性消費的開始,相信更是行業新勢力崛起的影響,電商行業的未來在哪裡?相信最終會走上O2O+F2C線上線下兩化融合體驗式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