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父母家的三十年的家電演變史
在那個沉浸回憶的午後,我與父母暢談往事,重溫他們三十年間在各種電器和電子產品購買歷程與心路歷程。我們的話題聚焦在八十至九十年代,那是科技革新飛速發展的時代;從相機、彩電、空調到電話、vcd、vhs,再到無繩電話、小霸王、bp機、汽車、手機、電腦,暢談無阻。
「那時候,一個家庭為什麼會想要購買這些產品呢?」我充滿好奇地問道。
父母回憶道,往往是看到一兩個同事或朋友家裡添置了這些新奇物品,便懷揣起購買的念頭。這種現象在當時已相當普遍,一個產品一旦「出道」,很快便會在熟人圈內傳播開來。廣告的作用並不大,主要還是朋友們的推薦和口碑。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成為了那個時代的象徵——early majority(早期使用者)。
關於品牌和型號的選擇,父母回憶起,當時各個品牌的價格差距並不大,比如索尼、松下、東芝等,他們會根據經濟狀況和心情來作出選擇。而在具體型號和細節上,他們並非發燒友,通常只關注大致的性能和功能。
購買這些產品對於當時的收入佔比相當高。曾憑著每月僅有的300元工資,卻毫不猶豫地購買了價值400美金的彩電;月薪過千時,竟然花費一萬多購置了一台組裝電腦;更別提那輛貸款買來的汽車了。為何會如此超前消費?那個年代,人們相信日子只會越來越好,工資也在飛速上漲,充滿希望。另外,當時是單位分房,不需太操心買房的錢。
提及購買電腦的初衷,我媽笑著說:「其實就是為了娛樂。你爸最喜歡上網、打遊戲、下棋,還有炒股。」我爸則補充道:「當然,也是為了你的教育。那時候都說是給孩子學慣用,就像小霸王一樣。」
他們所謂的上網,主要是瀏覽門戶網站,關注新聞和論壇。最早接觸電腦的時間,父親在設計院是80年代中期,全單位有一台,還防靜電,一般人都不能操作;80年的時候~90年代初,為了作圖用autocad,所有員工就都配上電腦了(好前衛,還是ms-dos呢)。而母親在醫院則是2005年左右才辦公配上電腦。
「啊?2005年才有電腦,那你們之前怎麼辦公的?」
「紙筆啊,還有活字印刷,當時列印都是去找印刷師傅去排版鉛字,那個印刷廠現在還在呢」
「那你們做excel表格怎麼辦,算數怎麼辦?」
「計算器啊,卡西歐;還有提前油印好格子的紙,什麼證明啊、會議啊、格子啊,各種模板都有賣的呢...」
最貴的當屬電話,當年打個長途電話回老家,要去東城區郵局排隊。每個月收入不過一兩百,電信裝機費要五千,簡直天價。後來價格降下來,人們紛紛裝機。
最值得的當屬電視,每天在家裡吃苦熬甜。最不值得的是攝像機,買來就常年積灰了。
從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重要的消費趨勢:通訊需求永遠是最剛需的,其次是生產力和娛樂。而在娛樂領域,電視和上網始終是最受歡迎的選項。
喬布斯的前五台電腦
apple ii的八個插槽
macintosh:最著名的失敗產品
next的機箱、價格、megapixel display、nextstep的積累
imac成了
macbook air封神
歷史上喬布斯不是神,有很長一段時間(大概12年)口碑很差,約等於今天羅永浩的調調。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macintosh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失敗電腦,有很多年的市場份額都小的可憐。
為什麼一個後世看來如此神化的產品經理,有那麼長的時間沒有做出好產品呢?
為什麼我們在presence經常誇讚說macintosh的代碼用了40年,很多代碼到今天還在用,卻銷量缺缺呢?
從1984年macintosh的這張定妝照其實就可見一斑:注意滑鼠右邊的那個軟碟機!喬布斯在發布會上的版本可是沒有這個外設的。
1984年的macintosh設計有重大問題,在《steve jobs》電影里也有表現:發布會現場用的是一台512kb的型號來demo,但是實際上只能買到128kb的型號,而後者用起來極為不成熟,要先插一張macos軟盤讀取完操作系統,再插軟體盤來用!
這樣的基礎體驗,配上80年代$2495的高價,能賣得好才奇怪呢。
當時有一段很有趣的公案,發布會後的訂單量遠超預期,以至於蘋果把生產線擴充到了1.1萬台每月,而幾個月後才發現實際上每個月只能賣一兩千台。為什麼落差這麼大?因為發布會觸達的只是 innovators(創新者) —— 這幫人數量有限,其他人是要等「完整」的產品才會買單啊!
幾十年後,喬布斯進化了:steve jobs: master of the "whole product",他懂得了如何做一個「完整」產品,而不是一個有缺憾的體驗。
但是那是後來,在整個80年代,喬布斯的電腦除了失敗還是失敗,從apple iii 到 lisa,從macintosh到next cube,每一台電腦都叫好不叫座,賣不動。
拿next station舉例,這是一台非常強力的電腦,面向對象編程和圖形化interface building,非常吸引程序員。以至於sir timothy lee都是用next電腦寫出來的萬維網。
但是它每年只能賣幾百台 —— 因為這貨居然要1.3萬美金一台!
那個視覺上完美的正方體機箱,後面比前面要高一毫米,全身鎂合金,居然要1000美金!
我是個程序員啊,你給我一個「世界領先的megapixel display」幹嘛!(啊不,你要是整機賣2000美金我當然要解析度高,可是你賣1.3萬美金啊...)
next電腦,是一個非常標準的按照early majority的標準設計,但是賣給innovator的錯配機型(錯配也就是沒有p/mf,沒有fit啊)。敗了就是敗了,即使是我們的男神產品經理,也是犯過這種巨大錯誤的。
imac為什麼封神了?
偉大的工業設計,是給early majority準備的
易用性(一貫的mac)、工業設計(jony ive)、成本($1299)、系統(os x)、殺手級應用(上網),缺一不可啊。
沒有銀彈,沒有銀彈,沒有銀彈。
做出「完整」產品,真的踩中pmf,消費者必然買單的。
易用性、工業設計、成本、系統
jef raskin和喬布斯的內戰,兩人都是錯的 (見這篇:today in apple history: steve jobs and jef raskin clash over the mac)
當時真正的蘋果電腦之父jef raskin和喬布斯激烈battle,一個說要便宜賣500美金,一個說必須要圖形化界面還要能語音說「hello」 —— 事實證明,他們倆都錯了。易用性、工業設計、成本、系統,缺一不可:消費者全都要啊
jef raskin憤而離職去canon做了一台canon cat賣500美金,然後體驗實在太差了,賣的不好,啪啪打臉
macintosh $2495 美金賣的不好,喬布斯史詩級發飆和董事會撕b,說你降價到1995美金肯定賣得好,以至於被董事會開除 —— 事實證明,這個產品不夠完整,系統和生態都沒跟上,天縱奇才的操作系統和ease of use也不夠救駕,價格高其實只是一方面因素。
其實這些年,電腦行業走在了很多個岔路口
我們可以先做一個quiz,看看各位覺得哪個岔路口是對最終的輸贏最決定性的?
terminal vs. pc
specialized graphics computer (sgi/pixar) vs. standard pc
operating system windows 3.0/3.1/95/98/xp vs. solaris, ubuntu...
ibm clones + ms-dos
risc vs. cisc(x86)
why did intel x86 beat risc processors in the 1990s?
王川是這樣總結的:
在八十年代初,compaq 和 ibm pc 的兼容機還不存在的時候,ibm 還牢牢控制行業標準和走向,有底氣對微軟和其它公司頤指氣使。但是一旦兼容機和第三方應用的數目超過臨界點後,ibm 一步步到最終完全失去了對行業的獨斷權力。這個轉折是分階段展開,每個階段又有一段模糊期,事後很久才能意識到之前犯了什麼錯誤。
如果以為 ibm 一開始就是個糊塗的傻瓜,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也無法真正吸取教訓。
有個關鍵點,新的平台級別的公司,其底層商業邏輯往往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在早期,是完全不被理解的,不確定性很大的。是只有事後發展到一定階段, 才能理解其邏輯。比如說, 微軟這樣的軟體平台,以前是前所未有的,用固有商業邏輯完全無法理解, 事前分析預測不太可能。當時 intel, ibm 在八十年代早期,都沒有意識到微軟可以做那麼大, 都沒有意識到軟體才是價值鏈的關鍵所在,都是到了八十年代下半葉,才開始恍然大悟。
範式轉移,往往意味著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因為整個時間空間內的玩家,和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全都徹底變了。但大部分人思考的慣性,是拿以前的模式去套用,因而始終不得要領。
微軟坐大之前,ibm 沒有意識到商業價值早已遷移到軟體應用層,而輕易放棄了軟體平台的話語權。
可以對比的是,微軟的windows 3.0 (零售價99美元),從 1985到1990年初,五年內累計銷量不到兩百萬份。
windows當年使用界面簡陋不堪,常常宕機藍屏。
蘋果電腦因為遠比 ibm pc 價格貴,八十年代的市場份額從來沒有超過 15%。微軟作為 pc 上的操作系統,被喬布斯怒斥為沒有品味,window 95 還不如蘋果 1989年的產品方便好用。
但這不重要。視窗的巨大用戶群,與各種第三方應用的兼容性,形成良性循環,確保其長期一家獨大。
操作系統的市場,蘋果輸了。
windows在桌面操作系統的市場份額很快迅速超越蘋果,八十年代末突破80%,九十年代到現在,其份額長期高於90%, 一家獨大. 即使 ibm 九十年代每年花費將近十億美元用於 os/2 軟體平台的開發,試圖追趕,也回天乏術。
福特model t的單點突破、gm的後來居上
左邊(1908年model t,量產價爬坡後最低價$260美金)右邊(第1500萬台model t走下流水線)
ford had set his sights on an affordable car for every man. it was a goal the model t finally achieved in 1913.
in 1909, henry ford told his management team, "any customer can have a car painted any color that he wants so long as it is black"
汽車工業的前20年,走過了類似的故事,易用性、工業設計、成本、系統;真是印證了馬克吐溫那句話: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有驚人的相似。(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it rhymes.)
gm後來居上,但是豐田和德系最後打趴底特律。整個汽車行業其實是長長的坡,薄薄的雪;有點類似於pc組裝製造商們。
相機的故事:slr、拍立得、柯達膠捲相機、數碼相機、微單、iphone
這些是筆者在美國讀書時候的一堆相機們:
「穿越者」edwin land
edwin land是喬布斯最崇拜的偶像,也是最早提出站在科技和人文的岔路口的創業者。
除了發明了拍立得,他真的很像個穿越者,看看下面的這一段
polaroid founder edwin land foresaw the smartphone camera in 1970
edwin land在1970年預測未來的拍照方式,掏出錢包來拍,這也太像智能手機拍照了我的天哪
steve jobs said meeting edwin land "was like visiting a shrine"
jobs said 「edwin land once told me that those people who can stan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humanities and science, the liberal arts and technology, that intersection, are the people who can change the world.」
他最後講的這個,就是五十年後相機的終極形態了。
當年的相機陣營有這些:
便宜
即時成像
便攜
畫質好
...
又回到那個經典的問題:到底是「易用性、工業設計、成本、系統」,哪個優先?
early majority的消費者說:「我全都要!」
ar/vr的啟示
想清楚當前階段你要打哪個用戶?
不要犯喬布斯早年的錯誤(給程序員/early adopter搞一堆工業設計,應該打單一痛點)
不要犯雅達利當年的錯誤(「雅達利大崩潰」,把不夠完整的產品推到early majority身上壞了口碑)今天oculus和pico很可能正在犯這個錯誤
早期用戶,單點突破,往單一痛點上猛做文章,不要面面俱到!
early majority跨越鴻溝,whole product,一定要面面俱到啊!
前期單點突破,抓住機會,建立最精英的組織,推動技術和利潤的飛輪;然後靜候時機,在「易用性、工業設計、成本、系統」全部到位的完整產品階段,就會是如雨後春筍一般的adoption curve了。在發展的過程中,養精蓄銳、卧虎藏龍,找到那個真正關鍵的岔路口,像微軟一樣卡住商業上最關鍵的要衝,就可以做設計和產品上最偉大的蘋果了。
最後插播presence招人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