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一篇關於清華大學的徐教授為河北村民用機器人3D列印混凝土技術列印了一棟106平米的住宅,成為全國唯一,而且成本只花了20多萬元的文章成功登上了頭條優質榜單榜首,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閱讀量超過了百萬+。有3000+網友留言評論,很多網友對這項技術表達了讚許,同時也有網友表達了擔憂,認為3D列印出來的房子到底能不能住人?到底能不能扛住地震?特別是最近土耳其和敘利亞又發生大地震,造成超2萬人死亡,數千棟房屋被毀的嚴重後果,網友們對3D列印的房子沒有鋼筋怕扛不住地震而擔當憂。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可能很多網友還不知道,其實,3D列印技術造房子並不算什麼新聞,河北這對70後夫妻請徐教授團隊3D列印出來的房子早在2021年就已經完成了(見以下網頁截圖)
而且在更早的時候,國內就已經出現了3D列印的房子(見以下網頁截圖)
根據網上能查到的資料介紹,3D列印出來的房子抗震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因為未來的房子可能都不用鋼筋的了,而是採用強度超過鋼材20倍的碳纖維做材料,抗震性完全沒問題。當然如果你不放心的話,也可以放入鋼筋,技術是可以支持的。
目前來看3D列印建築技術與傳統建造技術和工藝相比較,優勢是很明顯的:
一是機械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降低成本。二是無模板施工, 資源消耗少。三是勞動強度低, 節省人工。四是施工過程安全、清潔。五是設計自由, 精確建造。
哪為什麼3D列印造房子目前還得不到普及呢?主要還是因為存在2大應用瓶頸,一個是列印所需要的材料,另一個是列印設備。
材料是3D列印的核心技術,是影響3D列印技術在建築市場應用中的關鍵性問題。3D列印建築所用混凝土材料有著更專業複雜的材料要求。可擠出性、可建造性、粘結性和強度性等各項指標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就目前而言,市面上的各種3D列印材料明顯成本過高,且在安全質量強度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設備因素也是影響其具體市場應用的重要因素。包括列印設備的尺寸、精度、受環境影響程度等。畢竟建築物千差萬別,施工條件也是差異巨大,這就要求設備具有廣泛的適應性。
目前3D列印技術在建築施工領域還只能應用在部分輕量級的技術試驗,要走的路還很遠,但註定會往這個方向發展。
我是風采娛人——吾乃坐井觀天翁,喜歡聽別人的故事,也喜歡分享知識,交流觀點,雖筆拙且寡聞,但歡迎大俠們指教,也請關注我——風采娛人
(資料和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聯繫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