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王堅:發力雲計算,讓「東數」真正實現「西算」

2022年11月02日09:07:11 科技 1632
專訪|王堅:發力雲計算,讓「東數」真正實現「西算」 - 天天要聞

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雲創始人王堅。受訪者供圖

算力被譽為新的生產力,數字時代正在召喚一張高效率的「算力網」。

東數西算」國家工程已經啟動8個多月,致力於將東部密集的算力需求有序引導到西部,使數據要素跨域流動,從而打通「數」動脈,織就全國算力一張網。根據規劃藍圖,這樣既緩解了東部能源緊張的問題,也為西部開闢一條發展新路,同時實現了碳達峰碳中和的綠色目標。

「東數西算」需要哪些技術突破,如何兼顧算力提升與節能減排,以及加碼布局數據中心,怎樣避免無序競爭?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雲創始人王堅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實現「東數西算」戰略應該在技術上有所突破,讓東部的數據真正做到「西算」。

談及避免一哄而上布局數據中心,王堅稱,不要為了建設數據中心而建設。許多地方把數據中心建成了房地產一樣的項目,一些數據中心實際業務就是「出租」。「東數西算」戰略下要讓整個數據中心成為雲計算時代的一台計算機,實現嚴格意義上的雲計算

「東數」實現「西算」需要技術突破

新京報貝殼財經:怎樣才算實現了「東數西算」?

王堅:西電東送和東數西算都是我國東西部不平衡的體現,我國西部能源多,東部數據多。鄔賀銓院士曾在2022中國算力大會上表示,需要實時性計算的「熱數據」主要在東部,西部主要定位在處理一些不需要實時性計算的「冷數據」和一些本地熱數據,因此「東數西算」實際上是「東數西存」。

由鄔院士的話我們可以思考一個深層次的問題:現在是否能夠真正做到「東數西算」?我認為,能源分布是地球46億年形成的結果,我們無法改變,但數據不一定。要真正做到「東數西算」,需要非常大的技術突破。

目前「東數西算」的邏輯是把東部數據傳到西部去算,但由於實時性計算(註:傳輸過程產生一定程度延遲會影響用戶體驗)等問題的存在,我們只是把數據存在西部,因為那裡成本比較低,但儲存的只能是不常用的冷數據。

要真正做到「東數西算」,東部的數據就該出現在西部,傳統IT技術可能做不到這一點,需要在技術上有所突破。也就是說,許多東部「熱數據」無法搬去西部,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搬出去的能力。

我認為把雲計算做好,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目前,使用雲計算技術,在幾千公里外也可以進行管理,真正的雲計算讓東部和西部的差別變得相對不重要。

雲計算技術一個很重要的應用就是不受地域限制,可以把延遲控制在一個用戶可以接受的範圍。舉例來說,東部的一個用戶在淘寶上買東西,傳統來講數據會記錄在東部,但使用飛天平台的雲計算系統,服務就可以在西部提供,這樣數據才會留在西部,否則「東數西算」就只能是「東數西存」。

部分數據中心房地產項目,不要為了建設而建設

新京報貝殼財經:各行各業和每個用戶對算力需求多種多樣,存在明顯差異。如何才能讓算力使用起來更簡單、更容易、更方便?

王堅:在過去,計算機的出現滿足了個人對計算的需求,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簡單、更容易、更方便。而在當前數字經濟時代,個人對計算量的需求遠遠超過了一台個人計算機所能夠提供的量,此時可能需要10台、100台甚至1萬台計算機,計算的需求才能被滿足,算力的概念也應運而生。

但是,實現這樣的算力,只是簡單地把一台台個人計算機相加是不行的,想用100台機器完成一件事,就必須在這100台機器里倒騰數據,使用上怎麼可能簡單方便?此時,需要在技術上有所突破,使用雲計算的方式讓100台計算機協同工作成為一台超級計算機。對用戶來講,這100台計算機可以像一台計算機一樣,可以使用其中的1%,也可以100%使用。

要知道,電力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用電被規模化了,只是摩擦產生的靜電無法產生「電力」這個概念。算力也一樣,我認為達不到規模效益的所謂「雲計算」,稱不上嚴格意義上的雲計算,而如何讓算力使用起來更簡單、更容易、更方便,歸根到底一句話,就是把雲計算用好。當然,全世界頂尖的雲計算企業只有幾家,大家對嚴格意義上的雲計算理解不同或許正是原因之一。

新京報貝殼財經:各地加碼布局數據中心,應該如何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規劃,避免一哄而上?

王堅:數據中心中最基本的單元是機架,工信部在今年7月2022中國算力大會上披露,目前我國在用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超過590萬標準機架,伺服器規模約2000萬台。不過,目前這些機架有一半是空的,背後原因值得深思,其中技術也是關鍵因素。

當前,許多人對雲計算的理解是建設一個數據中心,再把伺服器放到數據中心,更多的則是把數據中心空間租給不同的人,就稱之為雲計算。事實上,這種簡單的主機託管,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雲計算。嚴格意義上的雲計算既需要專門的軟體架構,也需要把計算作為一種服務去滿足用戶需求。

許多地方把數據中心建設成了房地產一樣的項目,一些數據中心實際業務就是「出租」,把數據中心的空間分給不同客戶。如果實現「東數西算」戰略,數據中心要完成的一次技術革命就是將其中成千上萬台機器當做一台計算機來用,即讓整個數據中心成為雲計算時代的一台計算機,實現嚴格意義上的雲計算,這需要技術能力。

如果把數據中心當做房地產來建設,再規劃也是沒用的。所以從最開始需要加強技術方面戰略規劃,不要為了建設數據中心而去建設。

數字化的終極目標是極大降低碳排放量

新京報貝殼財經:算力的提升要消耗大量能源,如何兼顧節能減排?

王堅:我在算力對雙碳貢獻上觀點一向「偏執」。算力的真正作用是提高整個社會效率。我此前也說過,數字化時代的1度電要產生電氣化時代10度電的社會價值,也就是說本來要消耗掉10度電做成的事情,因為算力介入可能只消耗掉了1度電。智能化一定要歸到這個最終極的目標,不能降低資源消耗的智能化都是沒有誠意的,這就是算力跟電力之間的根本關係。

回看20世紀的碳排放曲線,我們可以看到碳排放增加也是因為傳統技術進步。具體來說,目前許多技術雖然可以在局部上減少碳排放,但如果技術進步同時使得資源消耗的能力大大增加,總體上還是增加了碳排放。從這一點來說,如果沒有數字化,碳排放量可能還會更高,數字化的終極目標是極大降低碳排放量,這是全面實現碳中和的基礎。

過去講節能,是指在資源消耗絕對值增加的前提下降低碳排放量。但只要絕對值增加了,碳排放量的相對降低也變得無足輕重。我認為,達成雙碳目標最重要的技術路徑就是數字化,城市大腦就是這個邏輯,這一實踐告訴我們,城市其實不需要那麼多資源來支持。城市大腦的一個重要假設就是,如果這是一個通過算力驅動的城市,可能只需要原來10%的資源就能讓城市運行下去,通過這種方式,我們能降低碳排放量的絕對值。

在個人平均生活用電量上,美國遠遠超過中國,中國老百姓的生活用電量大概只有美國的六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用有限能源讓我們的老百姓達到與美國一樣的生活水準,是數字化的基本目標。這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體現,我相信在這一點上我們能走在國際前列。

雲計算為我國晶元發展創造空間

新京報貝殼財經:算力時代到來,將為中國底層科技發展帶來哪些機遇?雲計算技術研發能否破解CPU等「卡脖子」難題?

王堅:涉及CPU等「卡脖子」問題,從雲計算角度來說,一台計算機的性能好壞並不會完全決定雲計算的性能,再往下推就意味著單個CPU的性能也不會直接決定雲計算系統的性能,飛天雲計算操作系統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所以,我認為通過雲計算可以創造出來一個機會,一個即便單個CPU性能相對不足,也不影響雲計算(性能)的機會。雲計算系統不受單項關鍵技術限制,為目前我國晶元和伺服器發展創造出了空間和時間。

使用雲計算,即便單台計算機的算力有差距,我們用100台機器去做別人80台機器做的任務,也可以取得同樣效果。但數據中心使用100台機器還是80台機器,對使用雲計算的人來說是無感知的。所以,對於雲計算,晶元性能的差距並沒有那麼直接,想要有更多算力,添加一台計算機即可。雲計算這一系統特點,為當前晶元格局創造出一條不同的路徑,我們應該用好。

新京報貝殼財經:未來生活可能會因為算力發生什麼改變?

王堅: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在算力觀念上的變化,例如無錫雪浪小鎮做了算力中心,便出現了一個現象,就是要「通算力」了,就像通水通電一樣。我認為這也是把數據資源作為重要市場要素的具體體現。

我們暫時還沒有看到將算力當做水電一樣,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來考慮。目前我們大部分時間離不開網路,這是第一步,未來人們使用算力的方式可能改變,這也會導致生活和生產方式發生革命性變化。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羅亦丹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楊許麗

科技分類資訊推薦

微信右上角的加號,原來這麼好用,隱藏著4個實用功能 - 天天要聞

微信右上角的加號,原來這麼好用,隱藏著4個實用功能

微信右上角的加號原來這麼好用,還隱藏著四個實用功能,真的是太好用了。在使用微信聊天的時候會發現在聊天頁面右上角有一個加號,平常都知道打開之後可以掃一掃付款,也可以掃一掃添加好友。除了這幾個用途之外,其實右上角的加號還隱藏著四個非常實用的小功
最後的幻覺:小米為何仍不肯離開印度? - 天天要聞

最後的幻覺:小米為何仍不肯離開印度?

撰文 泰坦在全球化與地緣政治交織的棋盤上,小米正在印度進行一場越來越艱難的「持久戰」。面對印度政府的高壓政策、巨額罰款和持續的技術圍堵,小米的處境已形同「戰略圍困」。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儘管盈利被嚴重壓縮、市場份額下滑、前景黯淡,小米依然沒
央視曝光:大眾點評給刷好評開綠燈 - 天天要聞

央視曝光:大眾點評給刷好評開綠燈

記者接到消費者反映,他們在網路平台上吐槽某商品不好用的差評帖,莫名其妙就消失了。並且發現在好多直播電商平台的差評區里,充斥的竟然都是各種好評和誇誇帖。究竟是誰,在互聯網各大平台上操控輿情,興風作浪呢?
小米王化:「傳小米與徠卡終止合作」系謠言 - 天天要聞

小米王化:「傳小米與徠卡終止合作」系謠言

今日有傳聞稱,小米與徠卡的合作關係即將結束。對此,小米公關總經理王化回應稱:「上次是2023年6月1日,番茄發了個微博說小米14就是最後一代了。我轉發了文案搭配的是「這就胡說了」,這次居然進階了,來了個據報道,還有作者……我的回復也需要進階,請大家笑納:這還是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