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看一個新聞,華為某BG總裁,因突發疾病去世。
根據公開資料,丁耘,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監事、運營商BG總裁。丁耘先生出生於1969年,畢業於東南大學,碩士。1996年加入華為,歷任公司產品線總裁、全球解決方案銷售部總裁、全球Marketing總裁、產品與解決方案總裁、運營商BG總裁等。現任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監事會副主席。
去世時年僅53歲,算是英年早逝了。
從有些新聞上看,丁耘先生是在參加完馬拉松之後,因為心臟原因。再也沒有醒來。
1
馬拉松屬於高強度運動,近些年,在中產階級中頗為盛行,儼然已經變成一種社交方式。這項運動彰顯著耐力、自律等等美好品德。
但是這些年,再參加完馬拉松,以及其他的一些超越普通認知的高強度運動之後,發生猝死、傷害的事件還是時有耳聞的。
2016年12月,在廈門舉行的一場國際半程馬拉松賽中,一名參賽者在比賽中途倒地,另一名在抵達終點後倒地,二人經搶救無效,猝死。一場馬拉松比賽釀成兩人死亡的悲劇。
2019年10月,在2019龍口國際馬拉松的半程賽道上,跑者張某某在20.5公里處出現身體不適,口吐白沫,緊急施救無效,最終離世。
同一個月,在2019荊州國際馬拉松賽上,據現場參賽者透露,半馬跑者張某某在距離終點處100米的位置倒地,儘管醫護人員在一分鐘內進行了急救,但依然未能挽回他的生命。
馬拉松是一項長時間、長距離的劇烈運動,路程基本為數十公里。人在長時間劇烈運動的情況下,心臟耗氧量會增加,心肌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勞損。
當然身體健康的人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一些人可出現動脈硬化或心血管狹窄,這種情況有可能會加重心肌耗氧量。在長跑的過程中,心臟負荷過大,即心肌耗氧量過大,出現心血管痙攣,這種情況下會出現猝死,即心臟突然停跳。
尤其臨近終點的時候,由於參賽者體能接近極限,在終點處,選手容易亢奮,周圍人的鼓勵和叫喊也可能讓其運動超過自身的身體極限,一旦再加速衝刺,心跳加速越快,血氧若跟不上,就會引起心肺功能衰竭,出現心臟驟停的現象。
2
似乎就是近些年,馬拉鬆開始流行起來的。
前些年,各種媒體都在鼓吹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跑步」哲學。他說跑步是一項「孤獨者」的運動。
村上春樹在書里寫了他的跑步動機:
「打算作為小說家度過今後漫長的人生,就必須找到一個既能維持體力,又可將體重保持得恰到好處的方法。」
村上春樹還寫道:
「當受到某人無緣無故(至少我看來是如此)的非難時,抑或覺得能得到某人的接受卻未必如此時,我總是比平日跑得更遠一些。並且,跑的距離長於平日,便是強化了自己的肉體,哪怕是一點點。感到懊惱的話,就用那份懊惱來磨鍊自己好了。」
村上春樹對這種孤獨還是保留了一絲希望:
「不錯,人人都是孤獨的。但不能因為孤獨而切斷同眾人的聯繫,徹底把自己孤立起來,而應該深深挖洞。只要一個勁兒往下深挖,就會在某處同別人連在一起。」
馬拉松實際上背後有著各方利益。
1.馬拉松賽事門檻並不高。有路就行。所以只要一封路,場地就有了。
2.馬拉松運動背後,有著多元的收入。收入包括:轉播權、報名費、贊助費以及紀念品收入等。
3.經濟效應搭配城市形象。體育賽事的開展,可以帶動旅遊、餐飲、住宿、交通、零售等等行業的發展,對於融合體育和旅遊、推廣城市,賽事也都有著很好的宣傳作用。
這些後面的利益,再加上媒體的造勢,運動的推廣顯得自然而然。
實際上,很多人也對於這項運動賦予很多意義。
- 有人會提到,耐力、力量和身心等等正向的改變。有人慢慢開始跑,一步一步增加跑量,從2公里到5公里10公里,半程馬拉松和全馬,自己會對變化有所驚訝。而這種變化不僅僅是簡單的跑步距離的變化,還有自己身體狀態,和精神狀態的變化,以及自己交際圈等等的諸多變化。
- 既然跑步是一項「孤獨」的運動,很多人也在跑步的過程中,獨自思考的時間中,更進一步了解自己。
- 更進一步,很多人覺得跑步過程會給枯燥繁忙的生活帶來一些不一樣的色彩,會給自己帶來新的朋友。有人講馬拉松精神是超越自我,很多人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做到這一點,還收穫很多感動。
大體而言,馬拉松運動就是一項充滿「正能量」的運動,那些自律的人、敢於挑戰自我和極限的人會一次次跑完終點。
他們值得大眾的讚賞和掌聲。
3
不過我還是要說一下,從事有些高強度運動,還是要量力而行。
1.了解自己的身體。近年來一些跑完馬拉松之後猝死的事件,去世的人中甚至有特種兵出身的人。很多人對自己的身體不夠了解,另外,年紀其實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不能把對自己身體過去的認知套用到現在。
2.賽前做好準備和熱身。以馬拉松為例,賽前補水、碳水化合物以及睡眠等等都非常重要,而在正式開跑之前,必要的熱身也是需要的,以免造成身體傷害。
3.跑步是挑戰自我,不是拚命。
往往很多參與馬拉松的跑者,還有很多是各行各業的精英,最起碼也是平時大家眼中的「自律」的典範,「正能量」的代表。有些人會追求一定要完成,還有人會追求速度等等。
還是那句話,要對自己的身體極限和這項運動可能的風險,有清醒的了解和預判。
如果出現不適,就及時停止,也沒有什麼丟人的。
安全第一、身體第一、生命第一。
4
其實近些年來,有些企業,好像一些知名的科技大企業,在團建或者管理層勵志活動中,經常有這種徒步、競走上十公里或者小型馬拉松。
尤其很多一線城市的員工,身處科技企業,已經是996甚至加班時間更久了。
到周末,本來是個放鬆的時間,又被賦予各種「意義」,從事某些高強度的運動,確實讓人身心俱疲。
我還是覺得:及時休息,該認慫認慫,超越自身條件和極限的「自律」或「挑戰自我」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