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年之前,華為還是蘋果在高端手機市場最大的競爭對手,可隨著老美修改規則,台積電終止了對海思麒麟晶元的代工,由於無芯可用,華為高端手機業務就開始一落千丈。自此,蘋果在我國智能手機市場就形成了一家獨大的局面。
而在蘋果2021年底的年度大會上,庫克看著亮眼的業績報表,忍俊不禁的表示,對於iPhone手機的銷量,全球範圍內最不擔心的就是中國市場。
這樣的局面本就與華為被美國全面禁售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更可氣的是,蘋果在我國市場撈金的同時,還一直推動著將產業鏈遷出的計劃,曾一舉將30多家國內供應商踢出果鏈,歐菲光險些因此而破產。對此,央媒發出呼籲,希望我們的企業能夠多元化布局,減輕「蘋果依賴症」。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網友都表示不解,為什麼美國能禁用華為,我們卻不去禁用蘋果,何況蘋果還對國內供應商「落井下石」。
答案很簡單,絕大部分iPhone手機都屬於「中國製造」,身處果鏈中的國產供應商仍多達200多家,涉及工作崗位超過了500萬個。如果我們效仿美國,不僅有失大國風範,而且還會給不少國產供應商帶來生存危機,顯然非明智之舉。
相比之下,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取長補短、提升國產品牌影響力,通過真正的實力贏下蘋果,讓那數以億計的「果粉」心甘情願的站隊國產陣營。屆時,也就沒有所謂的「蘋果依賴症」了,即便不去禁用,它也很難能再對我們進行「掣肘」。
大家都知道,iPhone系列手機在中國市場一直都是自帶流量的電子消費品,有些人購買蘋果手機是為了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而大部分人則是沖著A系列晶元、IOS系統以及各種創新技術帶來的使用體驗。
然而,如今距離蘋果iPhone 14系列的發布已經有段時間了,但反常的是,隨著時間的發酵,等待iPhone 14的卻不再是掌聲,反而是無盡的嘲諷,稱其「毫無新意」、「價格歧視」、「功能歧視」。
所謂「毫無新意」,是iPhone手機在攝像、續航等方面,採用都是安卓玩剩下的技術,而「價格歧視」,則是指iPhone手機對中國用戶賣的往往要比國外用戶更貴,而「功能歧視」,則是指iPhone 14系列此次搭載的衛星通信功能,歐美地區用戶可正常使用,卻不對中國用戶開放。
就在近日,有消息稱蘋果對iPhone 14一舉砍單了600萬部!而富士康更是被迫把iPhone 14的產線全部替換成了iPhone 14 Pro等其他機型。
要知道,這種情況還是第一次在蘋果公司身上出現。更加離譜的是,調研機構SellCell,日前根據40多家iPhone 14回購商的平均換購價值統計了一項數據:iPhone 14的貶值率比上一代高出了兩倍以上!
甚至有不少數碼博主表示,iPhone 14將會成為史上銷量最差的機型。很顯然,蘋果的「遮羞布」此次算是徹底掉落了。
那麼問題來了,iPhone 14系列的依然擁有著A系列晶元和IOS系統打造的生態,為何無往不利的「明星效應」,突然之間在中國市場就不好使了呢?
這或許與蘋果「擠牙膏」式的升級有關。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央媒的呼籲起作用了:不管是國內供應商或者是國內手機廠商,不僅格外注重核心技術的打磨,而且還注重合作,這使得國產手機得以不斷崛起。
如今的國產中高端旗艦,可以說隨便挑出來一部,不管是配件或參數等各方面,幾乎都能達到業內頂尖行列,而且還物美價廉。對比之下,國內用戶難免會對蘋果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以至於過去對iPhone的溺愛和容忍度也變的越來越低。
例如與蘋果同期發布的華為Mate 50系列鴻蒙手機,除了無奈採用的高通晶元之外,其他幾乎所有的技術和配件都是國產,2K屏幕是與京東方聯合研發的,崑崙玻璃則來自於哈勃投資公司入股的重慶一家企業,還有華為自研的衛星通信以及影像XMAGE技術功能等等。
也正是因此,即便Mate 50系列沒有5G功能,依然備受歡迎,市場呼聲甚至蓋過了蘋果。完全可以預料,在華為等優秀國內廠商的帶領下,國產供應鏈也必將得到完善,從而進一步減輕對蘋果的依賴。
有消息稱,華為將在2023年攜麒麟晶元重回5G賽道。屆時,沒了「遮羞布」的蘋果,等待它的又會是怎樣的一出好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