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把BI和大數據、信息化、數字化轉型混淆在一起,只知道都是跟數據相關的技術,但具體差別在哪,其實並不清楚。
所以這篇回答,會帶你理清BI和這些詞的本質區別關係,幫助你更好理解BI到底是什麼
全篇原創乾貨,不妨耐下心,花5分鐘去理解清楚這些你每次都分不清的概念。
1、BI和大數據
先給結論:
BI是大數據領域下的其中一種技術。
但BI側重於讓不懂技術的業務人員自己做數據分析,找出業務所在問題、給決策提供依據。而大數據則偏向於挖掘數據、找到企業中的數據價值並應用在實際場景中,會包含一些演算法的內容。
具體點說:
從包含關係上來看,BI屬於大數據領域的範疇,因此BI有時候也會被稱為「大數據BI」,也就是題主提到的大數據BI技術。
但根據信通院的《大數據白皮書》的定義可知,在整個大數據技術體系中,BI工具與數據可視化、數據挖掘一同位於數據分析應用技術中,而數據分析應用技術又位於大領域技術體系下(如下圖所示)。
因此:大數據>>數據分析應用技術>>BI工具,BI概念小於大數據
這裡補充個知識點:BI與數據可視化及數據挖掘的區別
BI:少部分BI工具帶數據挖掘功能,就算有也做的比較淺,而數據可視化是BI的強項。
數據可視化:專供讓數據的展示效果更炫、更精美,有較高的技術門檻,例如Echarts就是一個純JAVA的數據可視化庫。
數據挖掘:專供從大型數據集中發現並識別模式,如R語言,Weka等。
2、BI和信息化
先給結論:
BI和信息化不屬於同類詞,BI是工具也是概念,而信息化是描述企業數據發展階段的描述名詞。
聯繫起來說,也就是企業一般會在通過信息化積累一定的業務數據後,再上BI系統,即在信息化建設的中後期應用BI。
具體點說:
大多數企業中的信息化本質是:數據採集→流程管理→數據展示,從這個角度來看,你可以理解BI系統其實也是一類信息化系統。
- BI系統的數據採集是接入企業各類業務信息系統數據
- BI系統的流程管理是數據處理和分析流程
- BI系統的數據展示則比一般的信息化系統更牛
所有有些企業也會利用BI工具去開發一些信息化系統,用於補足定製業務系統的缺失。
3、BI和數字化轉型
先給結論:
企業發展過程是從基礎信息化→數字化,而BI則是承接企業從信息化→數字化轉型的最佳工具,幫助企業發揮在信息化階段所積累的數據價值,從而推動加速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進程。
再具體點說,也就是讓企業的「死數據」通過BI變為「活數據」,讓企業的決策不再是拍腦袋決定出來的,而是有數可依。
至於題主的最後一個問題:企業應該青睞大數據還是商業智能?
我認為這題沒有標準答案,因為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所面臨的數據問題是不同的。
就中國大多數企業而言,其存在的情況是:數據基礎建設差(數據無法採集收集存放),連最基礎的信息化都沒做好,就想一步登天到數字化轉型到大數據,有的還直接上了套大數據系統,結果根本用不起來。
其實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對自我認知不足,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也沒想明白自己該如何按階段發展。
而目前,業內比較認可的企業數據發展階段是:
第一階段:基礎業務數據信息化
將企業日常手工事務性繁重的工作→系統工作的過程,選擇適合企業應用的各類業務系統,例如OA、ERP、HR、MES等,先把數據系統化地儲存起來。
第二階段:解決數據孤島,實現內部信息透明
即建立不同系統中數據交流的橋樑,以便於中層管理者進行信息統計。具體點說,就是做好企業報表,可以用到的工具是例如FineReport這種企業級數據可視化管理工具,將經營過程中的複雜數據和流程進行梳理與整合,形成一套企業報表系統,做好數據的收集處理展示。
第三階段:數字化轉型,讓已有的數據發揮應用價值
在做完信息化建設後,多數企業已經不滿足報表的展示了,會開始想上BI,開始讓業務人員去學著做數據分析,因為只有業務人員最懂業務,最能讓已有的業務數據發揮價值。這時候也就是BI開始發揮作用的階段,即從管理層層面能為企業提供管理依據、提升業務分析效率,從IT層面能整合多系統數據,打通數據壁壘,提高報表製作效率,解放IT人員開發報表時間。
小結:
在上文,講明了BI與大數據、信息化、數字化轉型的區別,也淺講了國內企業數據管理存在的問題,以及正確發展階段及其應該使用的工具。
而我們在BI領域深耕了16年,從一開始的報表工具FineReport到BI工具FineBI再到現在的低代碼工具簡道雲、數據集成工具FineDataLink,整套產品矩陣都是為了讓企業的數據更好發揮價值,讓數據真正成為生產力。
在為用戶提供真正有價值的服務路上,我們一直保持初心,踏踏實實打磨產品,耐心也歡迎接收大家的疑問和建議,所以如果有BI相關方面的問題,也歡迎大家私信或者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