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又土又木」探索轉型「安全智能」丨專訪同濟大學張東明

2022年06月30日19:53:30 科技 1919

從本科直博到最終留校任教

對張東明來說

「熱愛」是指引他不斷前行的源動力

作為首屆

「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領計劃」中的一員

他是年輕一代上海科技人才中的佼佼者

或許,連他自己也不曾想到

那個幾十年前在江灘上挖沙坑通道

那個深受父親影響

從小夢想著參與建造台灣海峽隧道

渤海灣隧道的小男孩

會成長為人工智慧賦能城市地下基礎設施

安全與控制研究的「探索者」

在大多數人對科技工作者的刻板印象中,健談似乎不是他們的強項。即便是對外介紹自己的研究成果時,也是專業名詞頻出,讓不懂行的人以為在聽「天書」。

可張東明卻有些特別,他很健談,但又不是極具專業性的談論,他很擅長將一個個土木領域的專業知識、專業案例轉化成普通人都能聽懂的小故事。

或許,這就是因為研究領域的特殊性而導致的吧!畢竟,他要長期出入施工現場,長期與施工人員打交道。

一身「泥土氣」的「兩同」教授

不同於生物醫藥領域中不能有分毫偏差的精細化科學實驗,土木行業的科研則略顯粗獷,它要更多的深入施工現場。

正是因為如此,讓張東明在面對具體問題時會碰到更多意想不到的特殊情況。

如何控制地下隧道的安全?

哪些因素影響地下隧道安全?

影響地下隧道安全的機理是什麼?

出現問題時,怎麼樣防止影響擴大?

……

這是地下安全管控的核心工作

也是其難點所在

地下不同於地上,地下的整體環境更加複雜多變,尤其是在面對一些危險情況時,很多測量人員需要冒著生命危險深入地下隧道,才能一一測明隧道的整體情況,進而制定整體的方案。

為此,張東明將目光投向了安全的感知、控制的硬體研發,通過科技手段,快速、準確捕捉地下隧道的變形數據。

從「又土又木」探索轉型「安全智能」丨專訪同濟大學張東明 - 天天要聞

同濟大學教授:張東明

「在讀博士期間就跟隨導師團隊和電信學院團隊合作,將基於微機電系統的無線感知支點所捕捉的電學方面的變化轉化成土木隧道工程力學方面的變化,主要感知並診斷分析隧道結構的變形特徵、線型隧道的縱向變化情況等。」

2019年,某地下隧道由於施工設備故障,導致隧道出現長時間滲水,原本圓形的隧道出現了較大的縱向變形甚至出現了裂縫。

由於當時地下隧道情況未知,考慮到施工和監理人員的安全,傳統的測試方法已經無法測量地下隧道的整體情況,最終施工方決定使用感測器無人化快速採集數據,並通過採集到的數據劃定風險等級,再由專業人員評估、監測,最終解決了危機。

對於張東明來說,這次的事件具有很重大的意義,它驗證了安全管控在地下隧道施工過程中能發揮的巨大作用。

從「又土又木」探索轉型「安全智能」丨專訪同濟大學張東明 - 天天要聞

目前,張東明及其所在的整個團隊已經與上海申通地鐵集團、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在隧道施工、運營管理等一整個流程達成了相關合作。

2020年,張東明還參與了市科委社發領域的科研課題,該項目計劃將通過大數據挖掘與機器學習盾構隧道施工全過程、全方位的感知數據,並通過人工智慧的方式去自適應隧道施工過程中的各種複雜環境與突發情況。

張東明表示:「從當前的情況看,無論是從感測器自身還是外部的環境來說,讓安全感知與動態預警真正的與所有的工程建造與運維全周期、全過程、全方位的無縫連接,仍有一定的困難。」

多層制約,感測器全面應用任重道遠

依靠人工智慧賦能行業發展,早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可對於土木工程行業卻依舊有些「稀奇」。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土木領域的人工智慧發展遠遠落後於其他行業,一位人工智慧領域專家在參加土木領域的會議時就曾表示:「土木的人工智慧在全行業排倒數第二!」

說起這個事兒,張東明也自己調侃道:「我懷疑土木就是倒數第一,只不過是因為在土木的會議上,人家不好意思說!」

外人聽起來,這些似乎都是玩笑話。可對於選擇在土木工程領域進行智能化創新的張東明,這些困難他深有感觸。

張東明向上海科技表示:「目前,土木工程行業的智能化缺乏多學科人才,這也是制約智能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雖然,我們可以與其他學院合作開發,但其他學院對土木工程缺乏了解,可能無法完美的實現需求。」

在感測器的研究初期,張東明及其團隊面臨了很多困難。像感測器電學特性到結構響應的有效關聯、感測器精度演算法的改進、感測器在空氣、液體甚至是土體、混凝土等多相介質中的信號傳輸效果等等,這些都是感測器需要攻克的科學方面的困難。

與此同時,在生產建設一線,人的問題同樣非常重要。由於現場施工環境的各種干擾,感測器的數據經常性的出現失真、報警等情況,而這也導致一線的生產工作者對感測器的功用產生質疑,進而產生抵觸情緒。

從「又土又木」探索轉型「安全智能」丨專訪同濟大學張東明 - 天天要聞

其實,這些也恰恰證明了前往工地現場的重要性。畢竟,感測器本就是要在複雜的環境下運行的,其多種複雜的現實情況是計算、數字模擬完全無法達到的。

這些困難在他和團隊的不斷努力下,這些困難都被他們一一克服,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看到第一代感測器的面世。

從點狀的感測器到線狀的感測器,相較於國外同類型百萬元級別的產品,張東明並沒有開創全新的領域,但卻在原有的基礎上大幅度提高了性能,降低了成本,未來還將形成感測器感知系統的構建。

從「又土又木」探索轉型「安全智能」丨專訪同濟大學張東明 - 天天要聞

「在科技部、市科委的相關課題的支撐下,我還將不斷提升感測器的感知能力,在智能化和精細化方面不斷發力。」

科技分類資訊推薦

最新消息!她已離職!曾凌晨發文道歉 - 天天要聞

最新消息!她已離職!曾凌晨發文道歉

本月初,百度副總裁璩靜在短視頻平台上發布的幾條出鏡視頻引髮網友關注,特別是其提到「員工鬧分手提離職我秒批」等職場話題引髮網友質疑,一度登上微博熱搜。
淘寶取消「618」預售機制後,京東宣布「現貨開賣」 - 天天要聞

淘寶取消「618」預售機制後,京東宣布「現貨開賣」

繼5月7日天貓宣布取消「618」預售機制後,5月8日,京東也正式宣布「現貨開賣」。今年京東618將於5月31日晚8點全面開啟。據了解,現貨開賣的同時,京東還將同步推出百億補貼日活動。在6月2日、6月3日、6月8日,還將先後推出9.
細思極恐網路暴力和群毆 - 天天要聞

細思極恐網路暴力和群毆

互聯網高速發展利用時代踏實做事和說實話的人都不被人待見,時時刻刻遭受網路暴力,聲討,群毆,格力電器董明珠,踏踏實實做企業,創稅收,促進就業,,為國家為人民奉獻大半輩子青春,心血, 汗水,本該退休安享晚年,侍弄兒孫遺憾找不到合適放心接班人,七
探秘vivo影像之美,與X系列技術溝通會共同見證卓越藍圖 - 天天要聞

探秘vivo影像之美,與X系列技術溝通會共同見證卓越藍圖

前段時間的vivo X系列新品發布讓我們記憶深刻,而剛剛結束結束的「影像新藍圖X系列技術溝通會」也十分精彩,這次溝通會不僅告訴了大家vivo在影像領域的最新成果,也讓粉絲們對vivo影像背後的故事有更多了解,在vivo影像的發展歷程中可以分成兩方面,一方面,vivo通過自主研發,不斷提升自身的影像技術實力,另一方面,vivo...
華為再次亮劍,鴻蒙系統亮點多多 - 天天要聞

華為再次亮劍,鴻蒙系統亮點多多

5月15日,華為夏季全場景新品發布會簡直是一場視覺與科技的盛宴,看得我熱血沸騰!不得不說,華為這次真的是大招頻出,新品多到讓人眼花繚亂!先說說那個華為MatePad 11.5 」 S吧,一亮相就讓人眼前一亮!它的設計簡約而不失時尚,屏幕清晰得讓人彷彿置身其中。
【新機】升級了個寂寞?藍廠新機發布 - 天天要聞

【新機】升級了個寂寞?藍廠新機發布

昨天晚上藍廠發布了新機iQOO Neo9s Pro,機子採用了6.78英寸1.5K 8T LTPO直面屏,支持144Hz刷新率。搭載天璣9300+,前置1600萬像素,後置IMX920主攝+5000萬超廣角。電池容量5160mAh,支持120W快充。新增白色版本,用上了白色玻璃後蓋,顏值確實提升了不少。不過還是塑料中框+短焦指紋。12+256GB 2699元
AI Agent在哪些行業領域會產生影響? - 天天要聞

AI Agent在哪些行業領域會產生影響?

在如今飛速前進的科技浪潮中,人工智慧(AI)技術的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的每一個角落。在這一浪潮中,Agent AI智能體以其卓越的能力脫穎而出,它通過模擬人類智能行為,能夠勝任一系列複雜任務,並在多個領域展現出了其無法替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