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跟「兩小兒辯日」的寓言故事非常像。立場不同,環境不一樣,那麼看問題的角度也有差異,沒有誰對誰錯。
話說兩小兒辯日的細節也挺好玩的,至今我還記得原文。有一個小孩是這麼說的:「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另外一個則是這麼表達:「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聽了以後也不知道誰對誰錯,最後只好來了這麼一句:「孰為汝多知乎?」
對了,這句話裡面有「知乎」,只不過這個知不念第一聲,而是念第四聲,通「智」,是指智慧的意思,是想表達兩個孩子都很聰明,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但都很有邏輯和辯證思維,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對的。
一個說太陽剛出來時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時看起來小而近時看起來大?
另外一個則說太陽剛出來時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時熱而遠時涼?
反正誰說都有道理。
換到里瓦爾多和武磊的這個例子,王鈺棟是留洋還是不留洋的事情,其實也是這樣,沒有對錯,兩個人說的都有道理。
里瓦爾多這邊說讓王鈺棟留洋,主要是看到中國足球的水平比較低,強度不大,長時間在這裡踢人的成長速度會比較慢,與歐洲高水平的選手相比差距會越來越大。
巴西名宿可是踢過高水平比賽的,自然知道西甲、意甲等地方水平如何,與中超、中甲相比不是一個檔次,年輕球員多去那邊鍛煉,接觸高質量的球員多踢比賽,對他成長會有幫助。
他是這個觀點。
武磊這邊,他說王鈺棟要在中超踢兩年,踢出名堂以後再出去,這個就是灌籃高手漫畫安西教練的思維了,就是「你先成為日本高中生第一人,然後再去美國吧」是一樣的道理。
因為武磊也留過洋,去西甲踢過球,知道那邊的競爭環境很惡劣,環境、適應方面都要面臨很大的挑戰。
年輕球員人生地不熟的,太早過去承受不住壓力,有可能就崩了,到最後不得不灰溜溜地回國,結束失敗的旅程。
之前中國年輕球員留洋失敗的例子也不少,也出現過有的球員去了歐洲那邊,但是沒踢出名堂的情況。
也存在很大的風險。
如果球員能夠在中超對抗中立足,熟悉了對抗環境,再去歐洲磨練,那成功的概率會比較大,做好充足準備以後留洋會更合適。
武磊的觀點會是如此。
從客觀角度講,結合王鈺棟現實的球技,作為中立球迷你會覺得哪個觀點會更符合現實呢?我個人的話還是比較偏向武磊的看法,覺得他的觀點可能會比較符合國內球員的處境。
一個是王鈺棟確實還年輕,他是2006年出生的,今年也才18快滿19歲,即使再踢兩年,也差不多就是20出頭,年紀也不算大。
那時候要出國留洋也很合適。
二是語言和環境問題。無論去歐洲哪個地方,是五大聯賽,還是比甲、挪超等地方,語言、飲食還有生活的環境跟國內相差是太大了。
作為一個年輕球員,環境的適應性確實是個嚴峻的挑戰。
當年孫興慜早早留洋,在德國那邊也是吃盡了不少苦頭,一度飲食出現問題,多次懷念韓國家鄉的泡菜,幸好他父親及時在他身邊,在生活起居方面給了不少照顧,才使得他在歐洲能站穩腳跟。
看了孫興慜早期留洋的經歷,確實感受到了亞洲球員到歐洲以後有多麼不容易,有太多的壓力等著他們。
要是年紀小,沒準備好,也確實沒必要太早留洋。
最典型的還有近期巴薩的羅克。羅克很早就去巴薩,但是蹉跎了一段時間沒踢出來,後面又不得不回到巴西,球技方面也有荒廢。
過早去高水平舞台踢球,也不見得誰都會成功,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在留洋的選擇上,這個還是得謹慎,得結合自身條件之後再做出適合的選擇。畢竟外人無法了解球員所有情況,也只能從自己的經驗、角度來得出一些客觀性的結論。
至於適不適合自己,還得「小馬過河」,只有自己才能更了解路怎麼走會更好。
好不容易出了一個優秀的苗子,王鈺棟得需要好好培養,多點耐心支持,相信他後面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