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感覺全紅嬋的胳膊比王宗源還粗?」這條評論一出,瞬間在社交平台引爆熱搜!這一次,全紅嬋不再是跳水台上的小女孩,而是以C位姿態強勢登上最新廣告大片。畫面一出,話題炸鍋:是鏡頭角度的問題,還是運動員體態的常態?網友爭議四起,一時間,關於C位、審美、曝光度和保護的討論層層展開……
但真正的問題或許是:站C位到底意味著什麼?榮耀?壓力?還是誤讀?
廣告發布,C位惹爭議
日前,跳水隊與某國際知名運動品牌合作的一組廣告大片正式釋出。畫面中,全紅嬋站在最中心的位置,光線打在她身上,面帶自信笑容,活力滿滿。
不過,讓網友炸鍋的不是廣告本身,而是視覺衝擊力太強了——有人調侃「她的胳膊看起來比王宗源還粗」,還有人評論「C位鏡頭太近,導致她看起來壯實」。很快,評論區出現了兩個陣營:一方為全紅嬋叫好,認為她終於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和曝光;另一方則擔憂,「小姑娘是不是太快被推上風口浪尖了?」
鏡頭距離惹的禍?還是審美標準的問題?
事實上,攝影中的「透視」原理告訴我們,距離鏡頭越近,視覺變形越強烈,近處的物體會顯得更大。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全紅嬋站C位(也就是離鏡頭最近的中心位)時,看起來更加壯實。和臉離鏡頭近了顯大是同一個道理。
業內人士指出:「全紅嬋本身身體條件是非常優秀的,她的身形在跳水運動員中屬於極具力量與協調感的那類,強壯本身並不是貶義,而是運動員身體素質的體現。」
但網路輿論卻常常受限於「娛樂圈審美」,瘦即是美、嬌小才叫萌,殊不知在競技體育中,這種認知早就過時了。
從跳水冠軍到廣告寵兒,她經歷了什麼?
2021年東京奧運會,全紅嬋一戰成名,奪冠之後,她一夜之間成為全民偶像。她的淳樸、低調、自律、敬業讓人們為之動容。隨後她成為各類代言的熱門人選,但她的團隊始終小心翼翼,不願讓她被商業透支。
這一次站C位,是跳水隊整體代言戰略的一部分,也意味著國家對她的重視。
但也有網友心疼:「是不是太早把她推到最前面了?」「會不會影響訓練?」甚至有人喊出:「別讓全紅嬋也走上了流量那條路!」
公眾人物的雙刃劍——關注也是壓力
站C位,確實是一種認可。但對於年僅17歲的全紅嬋來說,這份「榮耀」更像是雙刃劍。曝光多了,爭議也就來了。
不少體育界專家指出:「運動員不是偶像明星,他們的商業價值應該在不影響訓練和心理健康的前提下挖掘。」
而當全紅嬋因為胳膊粗一點就被群嘲時,我們是否該反思,我們究竟在關注一個運動員的競技表現,還是把她當作了『網紅』看待?
網友的態度,分裂的聲音
@清風入懷:「胳膊粗怎麼了?人家是世界冠軍,是靠實力吃飯的!」
@月亮不營業:「她還是個孩子,不要用娛樂圈那一套去審她。」
@三年二班小劉:「說實話,廣告還是應該找鏡頭感強的,全紅嬋還是專註訓練更好。」
網友各執一詞,但歸根結底,這場爭議折射出的,是我們如何看待年輕運動員,如何看待女性身體,以及我們大眾審美的狹隘性。
知名體育心理學專家李慧敏建議:「公眾人物尤其是青少年運動員,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成長環境。應在不干擾其訓練和心理健康的前提下逐步過渡到更多曝光。」
一位廣告導演透露:「站C位其實也只是一個拍攝安排問題,不代表誰重要誰不重要。而鏡頭角度、燈光布置等都會影響畫面呈現。」
體育營銷專家張博則強調:「關鍵在於品牌方和管理層如何平衡曝光與保護,既要發聲,也要護航。」
我們要的,是哪種全紅嬋?
我們到底希望看到一個什麼樣的全紅嬋?是那個站在跳台上沉著冷靜,一跳驚人,笑容靦腆的全紅嬋,還是熒幕上光芒萬丈、氣場全開的廣告明星?
其實,無論哪種,她都只是一個17歲的孩子,一個天賦卓越、背負榮譽卻仍需成長的小姑娘。
所以,站C位也好,不站C位也罷,只要她自己舒服、自在、不被裹挾,那才是最好的安排。
胳膊粗一點又怎樣?離鏡頭近臉大點又如何?全紅嬋的價值,從來不在一條廣告里的構圖安排中,而是在她一次次精準無誤的入水、一分分汗水和訓練中。
在網路世界中,我們每一條評論、每一次點贊,其實都可能改變她的軌跡。與其盯著C位上的「粗胳膊」,不如多關注一下她的實力和努力。因為一個民族的英雄,需要的不只是掌聲,更是理解和溫柔的注視。
你怎麼看待這次全紅嬋廣告事件?你覺得她該站C位嗎?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別忘了點贊、收藏、關注我們,下次一起看更多值得探討的體育人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