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男籃有人卻不用?劉鵬看不上,盧偉還要引援,李春江直搖頭

上海男籃的「一號位迷局」:當盧偉的「拚命哲學」撞上程望樊的「青春賬本」

上海男籃主教練盧偉的一句「引援重點在1號位和5號位」,讓球迷的顯微鏡瞬間對準了球隊的控衛短板。當外界疑惑「為何不召回租借青島的程望樊」時,這場關於「傳統控衛生存法則」的討論,恰似黃浦江上的迷霧,既藏著青訓體系的暗流,也折射出職業籃球殘酷的取捨邏輯。

李春江的「破格」與劉鵬的「棄子」:程望樊的上海漂流記

2022-2023賽季,19歲的程望樊在李春江麾下橫空出世。這位身高僅1米81的控衛,憑藉靈動的突破和大局觀,在季後賽首秀中交出9分8助攻的驚艷數據,被球迷譽為「小徐傑」。彼時的上海男籃正處於布萊德索禁賽的困境,程望樊的串聯能力如同一劑強心針,甚至讓李春江在賽後罕見盛讚:「年輕球員敢打敢拼,未來可期」。

然而命運的轉折來得猝不及防。隨著李春江因「消極比賽」事件被禁賽,劉鵬接任後迅速調整建隊思路。2023年夏,上海男籃後場迎來郭昊文復出、袁堂文加盟的雙重衝擊,程望樊的出場時間被壓縮至場均13分鐘。儘管他仍能貢獻3.3分2.5助攻的及格數據,但劉鵬更青睞羅漢琛的經驗與袁堂文的防守硬度。最終,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控衛被租借至青島男籃,開啟了為期兩年的「北上漂流」

盧偉的「生存法則」:要拚命三郎,不要「精緻利己者」

當程望樊在青島逐漸坐穩輪換時,上海男籃卻在盧偉的帶領下掀起「態度革命」。這位少帥的用人哲學直白而鋒利:「我們要的是玩命的鬥士,不是來養老的『大牌』!」這種理念投射到1號位引援上,便形成了獨特的篩選標準:

防守撕咬力優先:盧偉對布萊德索的偏愛已說明一切。35歲的「血布」雖得分下滑,但其防守壓迫性與關鍵時刻的協防意識,被視為激活王哲林、李添榮的關鍵催化劑

即戰力至上:上海男籃近年飽受外援「水土不服」之苦,從費雷爾到富蘭克林,高薪引進的控衛屢屢成為「戰術黑洞」。盧偉的解決方案是追求「即插即用型」球員,例如傳聞中的某北方強隊替補控衛——雖非明星,但以執行力著稱

導師屬性加成:外援需兼具得分與傳幫帶功能,如洛夫頓既能場均24+13+7,又能化身「場上教練」指導李添榮跑位

在這套邏輯下,程望樊的處境變得微妙:他的組織天賦固然可貴,但1米81的身高註定在防守端天然吃虧;他的比賽氣質偏向「學院派」,與盧偉強調的「玩命精神」存在溫差;更重要的是,上海男籃已沒有耐心等待年輕控衛「慢熱」——上賽季季後賽被廣東淘汰的教訓,讓管理層對「即戰力」的渴求達到頂點

青訓的悖論:當「潛力股」撞上「成績kpi」

程望樊的遭遇,本質是上海男籃青訓戰略矛盾的縮影。一方面,球隊通過租借程望樊、李弘權等新星展現「培養誠意」;另一方面,在成績壓力下,盧偉不得不優先保障季後賽席位,導致年輕球員在競爭中被邊緣化。這種「既要未來又要現在」的搖擺,讓青訓淪為「櫥窗里的奢侈品」——可以展示,但難實用

反觀青島男籃,劉維偉的體系恰恰為程望樊提供生存土壤。青島以楊瀚森、段昂君為核心重建,對控衛的要求更側重「潤滑劑」功能而非絕對統治力。程望樊的組織視野與投射穩定性(三分命中率37%)完美契合這一需求,而劉維偉擅長的「後衛養成術」,更讓其如魚得水。相比之下,上海男籃的後場充斥著袁堂文等功能單一的老將,程望樊的「多面手」特質反而失去用武之地。

風暴眼的抉擇:上海男籃的「控衛哲學」何去何從?

盧偉對程望樊的「無視」,實則是職業籃球殘酷生態的投射。當一支志在爭冠的球隊遭遇陣容短板時,「潛力」往往要讓位於「確定性」。但這場博弈的代價同樣清晰:上海男籃近年送走的區俊炫、程望樊等新星,正在對手陣中悄然成長,而球隊自身青訓造血能力持續萎縮,陷入「買人-試錯-再買人」的循環

或許,問題的核心不在於程望樊是否值得召回,而在於上海男籃能否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式。若盧偉真如所言要打造「外援兜底+青訓造血」的生態,那麼給程望樊一個「回家」的機會,未嘗不是對「拚命哲學」的另一種詮釋——畢竟,真正的鬥志不僅體現在球場搏殺,更在於給每個追夢者公平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