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野釣窩料的打與補,掌握節奏才比別人釣得多

野釣其實就是一個做窩誘魚的過程,只要窩子裡面有了魚,可以說其他基本都不太重要——大多數釣況下基本都是如此。前些年還會特別關注什麼水層、目標魚、調漂、線組,但最終你會發現:你的窩子在哪裡魚兒就在哪裡,即使是釣鰱鱅你打底窩它一樣會下底。

影響野釣漁獲重要的因素很多,但是重中之重就是:做窩,因為資源好壞你沒法控制,天氣氣壓的變化你也不能選擇——你只有周末和節假日的時候才有空去釣魚,不管好壞你都得去。但是做窩是你完完全全可以控制的:在哪裡做、打什麼窩料、如何打等等,這一點對經驗的要求比較好,有時候哪怕相隔一兩米的釣點,做窩的方式和窩料不同漁獲會有極大的區別。

今天蓑笠哥來河大嘮嘮野釣窩料的打與補,鑒於最近一兩年都沒有長時間重窩死守的條件,所以基本都是「快餐釣法」,所以分享的經驗也以釣魚時長為半天的思路——事實上時間長短不是影響漁獲的關鍵,搞的好的話幾個小時也能爆護(今年爆護很多次了),但如果你時間越長爆護的可能性就越高(這是廢話,連續釣一個月肯定能爆護)。

打窩和補窩都有講究

野釣打窩的方式和技巧

關於打窩到底是打在浮漂前面還是打在浮漂後面很多網友都有不同的意見,但是蓑笠哥的看法是:大部分情況下窩子打在浮漂後面(竿稍和浮漂之間)的比較好,這是因為魚兒基本都是從窩邊開始吃,剛開始謹慎的撿窩邊散落的窩料,有時候還會進進出出十來次才會膽子大點兒,然而魚兒一般也是從大水面過來,所以你打在浮漂後面的話它一進窩吃散碎的餌料的時候就容易吃到你的鉤子。

但事無絕對,有些時候打在前面一點比較好,其實這還是根據魚兒的覓食習性來定,比如你在一個很陡峭的二道坎或者一道坎釣,而且竿長拋投過去在坎底前面一米以上,那麼這種時候就打在浮漂前面比較好。又或者是你勤拋投釣浮和行程打頻率的時候,這種時候就需要打在浮漂前面,因為你拋投滿竿的話鉤子落點是在浮漂前面,拋投窩料在前面的話有很高的概率會截口,但如果你拋投在浮漂後面,你鉤子落點那裡不太可能會有魚,這樣效率就低了!

一般釣底,我個人會選擇兩種不同的窩料:一種快速沉底且遇到走水也不會沖走最好能霧化的,就比如菜籽餅、花生枯、糠餅這三種,你把它們弄成巴掌大小的塊狀丟下去,霧化的速度也不錯,等於一直有人抽散炮的那種狀態,誘魚的速度和留窩的性能都很強。然後準備目標魚的窩料,剛開始打三分之一下去,比如我常用的有嫩玉米、老玉米、玉米酒糟、老壇玉米、酒米這些,兩者配合誘魚能力更強。況且這樣的搭配魚兒進窩之後啃不動菜籽餅的話可以吃其他的,那麼吃到你的鉤子的概率就更高。

但這種打窩的方法你要留意走水的方向:你最好打在向大水面走水的地方,比如大灣子裡面有走水的話你應該選擇在流向主河道或者水庫裡面更深水面更大的那一邊。然後你就釣走水的下游一點點,這樣上魚的概率會更高,拋投在上游的話一般要等魚兒吃完了窩料才會吃你的鉤子。

霧化和非霧化的都要兼顧

野釣補窩的時機和方法

我個人的原則基本上就是:打窩下去沒有口的話就會一直補,一般十分鐘到二十分鐘補半勺這種。當然也要根據釣友們的上魚情況和水情來決定:如果釣友們上魚了我的頻率會高一點,而且每一個小時我會在窩點前方一二十米扇形範圍內補一勺形成覓食路徑,如果鯉魚躍出水面頻率變高、窩子附近有草魚打水的情況下我會提高頻率。

有口就不補、多次有口打不到繼續補、上魚之後立馬補、跑魚之後立馬補、天氣悶熱大家都沒有上魚可以完全不補,這樣可以節約窩料,反正你又底窩不用怕,一旦開口你也能佔得先機。總之,你到釣點之後窩子不能一次打完,除非你都是用的塊狀窩料,顆粒狀的一定至少留一半,要不然你守了一天結果到了傍晚狂口又沒有窩料就芭比Q了!

補窩為何一次是半勺而不是更多呢?這是因為如果一大勺,動靜很大十有八九會驚魚的,半勺或者小半勺的話稍微打散一點動靜要小很多不會驚窩。補窩可以提高頻率,但是每次補窩的量最好不要增加,即使是走水很快也是一樣,哪怕窩料被衝到下游,你少量多次的情況下也能行程一條覓食路徑,但你一次補很多的話窩子可就移動了,也會在水底變得斷斷續續,不利於誘魚。

野釣快三十年,目前為止沒有發現什麼表現特別不錯的窩料,那些號稱能釣大魚、發窩快什麼的其實大部分只是噱頭而已,野釣打窩的套路遠比窩料本身更重要。野外的魚兒基本不挑食,尤其是鯉科魚類,基本上我們能吃的它們大多都吃,越便宜的越是好用,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發現某一款商品窩料的效果比菜籽餅、花生枯這些強,當然老壇純玉米確實可以,但也就和自製的老玉米發酵料不相伯仲,只不過它方便也便宜(自己發酵的時間成本和玉米成本其實也不低的,老壇還是要認準西部風的,其他的什麼老壇用過很多,更便宜的也有,效果平平)。

窩子打得好,漁獲才會多

寫在最後:沒有魚的地方你怎麼打窩都是白搭,所以選擇釣位也很重要,大家可以看看前面寫的關於釣位的內容或者是視頻。


我是蓑笠哥,希望你野釣爆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