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姜李 畢夢瀛】在遼寧省一處訓練基地內,站在摔跤墊旁的王嬌注視著場地內的小隊員們。她時而上前親身示範動作,糾正每一個技術細節。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自由式摔跤女子72公斤級金牌得主,37歲的王嬌如今選擇紮根省隊、投身教練崗位,成為遼寧省體管中心的一名教練。
對於不少退役運動員而言,角色轉變往往伴隨著心理落差,王嬌對此有著清醒的認知。「我的教練曾告誡我,從領獎台走下來的那一刻起,我就不再是冠軍了。要時刻提醒自己,把重心放在當下。」但王嬌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種轉變讓她發掘自己在賽場之外的潛力,「當運動員時我性格大大咧咧,但現在的工作要求我更加細膩與沉穩。」
王嬌(左)指導年輕摔跤手。(ic photo)
不久前,國家體育總局發布通知,宣布啟動2025年退役運動員進體校實習實訓項目,旨在為運動員提供實習鍛煉的機會,幫助他們積累轉型就業的經驗,特別是在從事體育教育工作方面。這並非國家首次展示對退役運動員的關注。今年,教育部印發了首個針對體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文件,其中,打通優秀退役運動員到中小學任教的通道,成為一大創新點。
北京化工大學社會體育系教授王福秋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體育事業發展的長遠視角來看,這一模式有助於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體育人才培養閉環系統。此外,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將有助於構建完善的保障體系,消除運動員、教練員和家長對退役後的顧慮。
在職業生涯中積累的傷病,往往會影響退役後的生活。王嬌認為,應當加強對退役運動員的傷病保障和康復治療,同時提供職業培訓和心理疏導。如今作為教練,王嬌不僅關注隊員們的競技成績,也注重品行的塑造。「隨著賽事體系的不斷完善,現在的運動員所面臨的困難比我們當年更多、更複雜,這意味著他們必須付出更多努力,而我願意做他們堅實的助力者。」
張娟娟與王嬌有著同樣的想法。17年前,張娟娟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摘得中國射箭項目首枚奧運金牌,終結了韓國隊長達24年在女子射箭個人項目上的壟斷。奪冠5年後,她因年齡、家庭和工作等多重因素選擇退役。如今,44歲的張娟娟在山東省體育訓練中心工作,為年輕運動員提供支持與幫助。
「過去當運動員時,你是團隊的核心,大家圍著你轉。如今,角色轉變,你要主動為運動員服務,指引他們的方向。」張娟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運動員習慣了賽場上單一的目標,而轉型後的管理工作則需要學習團隊管理和支持後輩的全新方式。「保持『空杯』心態,在實踐中學習,這才是轉型的關鍵。」
張娟娟認為,如果能夠提前進行系統的職業培訓,運動員的過渡過程會更加順利。「無論未來做什麼,都要時刻充實自己,填補職業運動員在學業上的潛在空缺。我計划進一步推動射箭項目的普及,把它帶到企業、學校和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