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當曼德勒的太陽升起時,來自中國的救援隊經過徹夜搜救,從這座城市的廢墟中救出4名倖存者。
理論上的「黃金72小時」在緬甸災區的酷熱天氣中或已大大縮水,但救援隊員絲毫沒有放鬆搜救的努力。

「生命陷阱」
當日0時40分左右,經過5個多小時的緊張搜救,中國救援隊在地震重災區長城飯店成功救出一名女性倖存者。
這名倖存者已被困近60小時,獲救時生命體征良好,是中國救援隊抵達曼德勒後救出的第一名倖存者。緬甸當地救援力量、深圳公益救援隊和俄羅斯救援隊也參與了本次救援。
曼德勒天空公寓是重災區中的重災區。這座原本高達11層的建築如今已嚴重坍塌,混凝土板與鋼筋交錯,形成了一個個危險的「生命陷阱」。
救援隊在定位和搜救過程中遇到不少挫折,還要時刻警惕隨時可能發生的餘震。救援隊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整個過程對我們的意志力和體力都是很大的挑戰。但只要有一絲希望,我們就不會放棄。」
他們的堅持得到了回報。5時37分,中國救援隊和公羊救援隊在公寓廢墟中合作救出1名被埋超過60小時的5歲女童。
僅僅40多分鐘後,兩支救援隊又成功救出一名被困60多個小時的孕婦。記者了解到,救援期間出現連續餘震,房子傾斜得厲害,隊員們冒著再次坍塌的危險,一直守護並最終救出這一人兩命。

7時20分許,同一地點再次傳來好消息,兩支救援隊成功救出一名29歲女性倖存者。她被埋超過65小時,獲救時生命體征良好。
加上3月30日湖南嶽麓藍天救援隊在曼德勒佛學禮堂救出的一名倖存者,截至記者發稿時,來自中國的救援隊在曼德勒共救出5名倖存者。
不放棄每一個生命的希望,是所有來自中國的救援隊的信條。在震中南部的首都內比都,中國雲南救援醫療隊正與緬甸當地和泰國救援力量開展聯合國際救援。
3月31日凌晨,國家隧道應急救援中心中鐵二局昆明隊救援隊員探測到疑似生命跡象,隨即深入廢墟,但生命探測儀上的信號最終還是歸於沉寂。遺憾,又來不及遺憾,隊員們轉向其他區域繼續搜救。
來自雲南省疾控中心的救援人員則專註於另一條同樣重要的生命線——飲用水安全。在地震災害後,飲用水污染可能引發次生災害,威脅災區民眾健康。3月31日上午,雲南醫療救援隊來到內比都千床醫院,對醫院飲用水和緊急用水開展全面水質檢測,通過檢測氯離子濃度,判斷是否消毒到位。
救援難度倍增
緬甸氣象和水文局3月31日14時47分發布通告說,緬甸28日發生7.7級地震後,已監測到40次餘震。僅31日就監測到7次餘震,最高震級為3.8級,最低震級為3.0級。這些餘震不僅對搖搖欲墜的建築物造成二次傷害,也給救援工作帶來極大風險。
在突發性災害救援中,時間是決定生死的關鍵因素。災害學專家指出,被困者在地震後前三天的存活率最高,這一時期被救援界稱為「黃金72小時」。然而,在緬甸這次強震中,多重因素正在無情壓縮這一寶貴的黃金時間窗口。
「在理想條件下,『黃金72小時』給了我們充足的救援時間,但現實情況是,高溫、餘震和基礎設施損毀等因素大大縮短了這一時間窗口,現在每一分鐘都至關重要」。

當地氣象部門數據顯示,災區氣溫已逼近40攝氏度。曼德勒連日持續高溫,氣溫常在35攝氏度以上。在這樣的酷熱環境中,救援人員很快就會耗盡體力,即使輪換作業,效率也大打折扣。救援志願人員不得不戴上口罩工作,這也增加了他們在酷暑中的不適感。
災害學專家說:「在這樣的高溫下,被困者最急需的是水源,大多數人被困時根本沒有攜帶足夠的水。脫水會讓存活時間大幅縮短,這意味著實際的『黃金時間』只會更短。」
香港紅十字會國際及賑災服務主管程德君表示,當地約七成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或倒塌,民眾暫時無安全的庇護所,部分民眾被迫露宿街頭。飲用水及醫療服務都受到嚴重影響,有部分居民出現腹瀉情況,專家擔心當地可能爆發流行病。

實皆省實皆市是最接近此次震中的地方。據報道,實皆市區的受損情況觸目驚心。約80%的建築、民宅都有不同程度的損毀,很多已經完全坍塌,造成大量民眾傷亡。當地居民生活面臨嚴重困難,缺衣少食,缺少乾淨的飲用水和醫療物資。受安全、交通等各方面條件所限,救援工作主要依靠當地政府和民眾自發組織的救援隊伍,國際救援力量尚未全面進入該地區。
與緬方共克時艱
緬甸官方宣布3月31日至4月6日為全國哀悼日,全國降半旗對地震遇難者表示哀悼。
自緬甸強震發生以來,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紛紛伸出援手。3月31日,一架滿載救災物資的中國包機穩穩降落在仰光國際機場。中國政府向緬甸提供的首批緊急人道主義地震救災物資順利抵達。這批物資主要包括1200頂帳篷、8000條毛毯和4萬餘個急救包,將為災區民眾提供急需的避難場所和醫療保障。
中方還將向緬方提供飲用水、方便食品等急需物資,目前正在抓緊組貨,將於近日陸續運抵災區。

截至目前,中方已派出多支救援隊伍馳援緬甸:中國救援隊、由中國軍隊參與組派的中國國際救援隊、雲南救援醫療隊、香港特區政府救援隊,以及來自中國紅十字會、湖南、浙江、上海、福建等地的10餘支救援力量,近500名救援人員正在災區晝夜不停地開展生命搜救。
在緬甸的中資企業和非政府組織也第一時間通過各種渠道提供協助,調集物資、設備和人力參與救援,充分體現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
中國駐緬甸大使馬珈在機場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地震撕裂了大地,但不能切斷中緬胞波情誼,無法動搖我們命運與共、守望相助的理念與信心。」她強調,中方願視緬方需要,為緬甸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繼續提供幫助,同緬方就地震後可能引發的傳染病防控以及災後重建等進行經驗交流並提供協助。
文/陳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