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古
11月25日,是各級聯賽准入提交材料的最後一天。有媒體透露,目前仍有部分俱樂部的准入材料沒有準備好,原因就是欠薪問題沒有解決,球員不肯在工資獎金確認表上簽字。由於過去的幾年的經歷,球員都不再輕信「先簽字再補錢」的口頭承諾,俱樂部不發錢就堅決不簽。個人認為,足協應該做好以下兩手準備:
第一、看菜吃飯,有多少球隊就打多大規模
准入不通過,基本上意味著俱樂部將解散。理論上說,足協現在大體上已經知道有多少俱樂部存在准入困難、甚至解散的可能了。
前些年,管理部門幾乎都是張一隻眼、閉一隻眼,不管簽字確認表是否真實,甚至明知道是造假也網開一面。比如程序員在接受能某電視連線專訪時就表示,按規划到2023年中超要擴展到18支球隊、中甲20支、中乙32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不得不硬著頭皮「湊數」,准入材料的造假自然在所難免。而現在回過頭來看,他在位那幾年,正是准入材料造假、欠薪最為嚴重的時期,大量的欠薪糾紛也都發生那幾年。
管理部門需要做的第一手準備,就是看菜吃飯,有多少俱樂部通過准入,就打多大規模的聯賽,決不為了「充胖子」而打腫自己的臉。除了不可拒絕因素造成的空缺之外,不為無法准入的俱樂部增設「遞補」名額。
這涉及一個遞補的問題,也是過去每個賽季結束之後坊間最熱鬧的話題之一。
近年來,由於擴軍過快,解散和退出的球隊眾多,你方唱罷我登場。結果就是聯賽「池水」太淺,大量業餘球隊進入職業序列,或低級別的球隊遞補進高級別的聯賽,造成聯賽水平嚴重被稀釋。一些原來的業餘或者低級別的球隊,根本沒做好進入更高級別聯賽包括資金在內的軟硬體準備,遞補進高級別聯賽後很快就出現各種問題。
另一種現象,則是中冠球隊出於某些原因,短時間內可以投入大量資金,因而更容易實現連續跳級,比如本賽季一南一北兩支中冠球隊遞補進入中乙後又升入中甲。
但由於職業聯賽持續、長久的「燒錢」屬性,這些原本在低級別聯賽活得還相對較好的球隊,能否在高級別的聯賽中站穩腳跟,需打幾個問號。或者投資人頭腦發熱、追求短期效應,前期以巨額投入引起轟動,忽視了職業足球的殘酷性,最終留下一個爛攤子或者慘淡收場。類似的例子,包括前江蘇隊以及眼下正焦頭爛額的中部某俱樂部等等。
第二、繼續降薪
聯賽再降薪,已是客觀的需要。有資料顯示,目前的16家中超俱樂部,真正能夠保證資金充足、不存在任何欠薪的,恐怕不超過5家,基本也在聯賽成績上得到了體現。而一些以較低成本運營的球隊,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比如有報道稱,本賽季津門虎的投入僅僅一個億,卻取得聯賽第六的好成績,原因就是薪水雖低,但正常發放,保持穩定。
而按一般的估算,俱樂部一年的正常開支大概在2億元左右。這包括10名本土頂薪球員(稅前500萬元/人,單位:人民幣,下同)、10名200萬元、10名100萬元;5名外援,總額封頂1000萬歐元。
以津門虎為例,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存在1億左右的資金缺口。換句話說,津門虎如果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比如衝擊亞冠之類),必須增加一個億左右的資金投入。事實上,有人估算,中超球隊要保級,運營成本在8000萬左右。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南通支雲,據說賽季投入9000萬左右(一說6000萬),最後卻降級了,這可能得從別的方面找原因了。
如果降薪,比如本土球員頂薪從500萬降到300萬(其他依次),幾乎就可以節省近半的人工成本,其他級別聯賽依次類推。這個錢,可以減輕俱樂部的資金壓力,也可以讓不存在資金壓力的俱樂部聘請更高水平的外籍教練,或者加大青訓的投入等等。在這個基礎上堅持若干年,比如5年,職業聯賽就有可能得到一次非常好的休養生息,從而積蓄力量、徐圖發展。
現在的問題是,不遞補,意味著「縮編」;降薪,意味著亞冠的競爭力可能下降(如果外援也降薪的話)。短期內,中超聯賽的「面子」可能不太好看,管理部門是否做好了預期。
(今日頭條獨稿,未經許可禁止以非本人名字轉載!圖片全都是來自今日頭條免費圖片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