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布在足壇是什麼級別的球員?
兩大超巨之下,與本澤馬、萊萬、莫德里奇同一等級。
或者說,金球獎級。
梅西且不說,C羅五次金球獎,而以往最多三次,這說明兩大超巨在個人能力上、自律上、商業價值上都極大拔高了足壇的個人上限。從而使一眾本來和齊達內、大羅、普拉蒂尼同一層次的球星受到了壓制,其中運氣不好的更是雙手空空,比如伊布。
許多人談伊布首先讚美他的技術細膩,這是不對的,這是順著伊布的思維去分析伊布。事實上伊布最重要的是他的身體素質,以往且不論,就是現在,年屆四十還能在AC米蘭這個頂級俱樂部立足,沒有超強的身體素質根本做不到。
伊布身高一米九五,且四肢勻稱,而不像克勞奇那種豆芽菜,這讓他就是什麼也不做,也比其他球員控制面積大,同時他還擁有正常球員的敏捷度和協調性。他的技術固然細膩,但更依託於他比正常人強大卻又保持了正常人靈活性的身體。
當他年老後,各項機能當然會衰退,但他的身高卻不會萎縮,由身高帶來的控制面積、控制高度不會降低。這樣哪怕其他能力已經弱於五大聯賽球員水平,但他的優勢依然明顯,好壞相衝,他還是能踢五大聯賽。
一個球員如果某個方面特別突出,遠遠高於平均水平,那麼他的職業壽命就會拉長。因為在各項數據全面下滑的情況下,他的優勢數據依然領先平均水平,再加上他的經驗,所以平均分還是夠。比如梅西的過人,只要他不怕丟臉,他也可以踢到40歲。
但伊布的足球理念束縛了他。
傳統足球思維中,因為球員位置不大固定,球隊配合不大緊密,所以球員培養思路是「萬金油式」,是不許出現明顯短板的,否則就會成為球場漏洞被對手往死了打。而現代足球隨著營養條件、科學條件的提升球場「變小」了,球員位置相對固定了、專業化程度大為提升了、球隊配合非常緊密了。這種環境下球員有短板不再可怕,怕的是球員的長板不夠長,因為短板有隊友、有組織補償,比如梅西的身高,而長板卻只能靠自己,同時球隊也依賴各個球員的長板組合來提升上限。
形象的說,傳統足球思路是把球員削成球,以自身來取長補短,立足點是單挑。而現代足球思路是把球員削成棍,以球隊集體來取長補短,立足點是整體實力。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個人主義的南美球員能在歐洲玩的如魚得水,而集體主義的亞洲球員反而在歐洲步履維艱的原因:棍子可以組裝,而球只能散裝。
伊布的足球理念就是傳統的,他始終努力補充自己的短板、事倍功半的去提升腳下技術,而沒有去儘力拉長自己的長板、去完善和提升自己的身體優勢。這使得他和鄭智一樣打誰都能打、都能打的不錯,卻在任何一項上都無法達到超一流。一旦到了關鍵賽事,在大家都超水平發揮、長板更長的情況下,他們的長板卻長不起來,進而表現的相對低迷,呈現出了缺乏比賽爆發力的問題。
通俗的說,虐菜高手,但在球隊最需要的時候卻經常站不直溜。
相反,梅西、C羅就經常在關鍵賽事爆種,並以此給與了俱樂部、贊助商、球迷、媒體以絕對信心,乃至成為事實上的球王。
比如06德國世界盃,本來應該讓初出茅廬、動力充沛的伊布去打中鋒,讓機能衰退、經驗豐富的拉爾森去打影鋒,實際上呢?1米78的拉爾森去和一眾大個子肉搏,1米95的伊布在外圍玩腳法……
伊布的反例是哈蘭德,同樣的身材高大且勻稱,在伊布羞羞答答面對自己的身體優勢時,哈蘭德則勇敢面對,最終證明:如今有短板不再可怕,只要長板夠長,就能創造英超奇蹟。
整體來說,伊布與哲科、約維蒂奇類似,是典型的斯拉夫前鋒,身材高大、身體素質好,且技術不錯,他私下對武術的磨鍊更提高了他的柔韌性、塑造了防傷體質,他甚至算得上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斯拉夫前鋒。但他的落後足球理念制約了他,讓他沒能達到理論高度。
不同於里貝里、斯內德等短暫達到金球獎級別的球星,伊布是常年都能達到。可惜,生錯了時代,也錯用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