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乒隊一直以來都是國人的驕傲。
相較於男乒隊坎坷的發展歷程,女乒隊除了在莫斯科世乒賽輸給新加坡一次之外,彷彿一直站在世界之巔。
鄧亞萍、王楠、張怡寧都曾是那個時代女乒隊最耀眼的那顆星。
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她們在榮譽上都實現了大滿貫的榮耀。
因此這幾人在球迷之間的名聲特別的響亮。
然而有這樣一位運動員,也是大滿貫得主,也曾是女乒隊的領軍人物。
可她名氣卻遠小於前幾位,甚至連同時期的郭躍、丁寧都稍顯遜色。
這人就是李曉霞,曾經女乒隊絕對的領軍人物。
明明同樣是大滿貫得主,為何她的名氣卻遠遠不如那些前輩。
翻看李曉霞的職業生涯,或許就能明白這其中的緣由?
01
1988年6月遼寧鞍山一戶人家裡,李曉霞呱呱墜地。
在這個乒乓球氛圍濃厚的鞍山市,李曉霞一直到7歲才開始學球。
這比她的隊友「天才少女」郭躍要足足晚了整整一年的時間。
別看就這短短的一年時間,卻讓兩個人剛開始的職業生涯差出來十萬八千里。
剛開始訓練的時候,李曉霞就展現出了不俗的天賦。
三年時她迅速成長為隊里的種子選手,不管和誰比賽她都能穩穩的贏下來,除了郭躍。
那時候的李曉霞不管怎麼打,贏郭躍的次數一直是寥寥無幾。
1998年,天賦出眾的她被推薦到山東體工隊訓練。
從小吃慣了東北大米的李曉霞很不適應當地的飲食習慣。
這也使得她養成了特別不好的習慣,不想吃就不吃,想吃再吃。
不填飽肚子,人的精氣神肯定有所下降。
好在身邊還有不少老鄉,在教練和郭躍的照顧下。
李曉霞漸漸的適應了這裡的生活,整個人的精氣神迅速的恢復過來。
人是沒問題了,此時她的運動生涯卻出現了不小的問題。
當時的郭躍被譽為「天才少女」,不管隊內舉辦怎樣的比賽。
她都穩穩的坐在第一名的位置上,絲毫不動搖。
李曉霞總是屈居第二,一直生活在郭躍的光環下。
競技體育帶給人最大的財富就是不服氣、不服輸。
總是輸給郭躍,讓李曉霞的內心很不服氣,她開始在訓練上格外的賣力。
每天在訓練中,她總是把自己最後一絲力氣用完才回去休息。
猶如自虐般的訓練方式,使得那時候的李曉霞被人稱為「瘋子」。
如此辛苦和努力的訓練方式,很快就有了成效,對陣郭躍的成績一次比一次好了起來。
在如此強烈的危機下,郭躍絲毫不感大意,對於訓練的用心程度與日俱增。
兩人你追我趕的,各自的技術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格外用功的兩人,很快把這份努力轉化在比賽成績上,1999年郭躍在一次全國大賽上成功奪冠,李曉霞獲得了第三名。
因此二人先後被召喚進國家隊,開始了自己人生的新旅程。
在這裡郭躍飛揚的性格和異常火爆的球風很快就嶄露頭角,而李曉霞卻很快沉浸下來。
02
2002年走進國家一隊的李曉霞,遇到了自己人生的貴人-李隼。
那時候的他手上有王楠、張怡寧這兩大主力隊員,並沒有很多時間放在李曉霞身上。
不過,她也沒有自怨自艾,依舊很努力的完成每一天的訓練。
同年李曉霞就在全錦賽上收穫單打冠軍,當時的她才剛滿14歲。
如此出色的成績,放在天才雲集的國乒隊也是鳳毛麟角。
可她卻始終不被人看好,2004年的多哈世乒賽,教練們把出征的機會交給了郭躍。
並沒有選擇同樣出色的李曉霞。
這讓她很是挫敗,一向積極進取的心態,開始出現了一絲偏差。
當時李曉霞不僅在心態上長期處於低迷的狀態,就連身體狀況也不是很良好,反覆的高燒讓她的訓練質量嚴重下降。
這時候身為主管教練的李隼並沒有打雞血讓她繼續堅持。
反而是把她放回省隊,養好身體,在回來參加訓練。
只要能堅持的挺過低谷期,人一般都會爆發出前所未有的戰鬥力。
李曉霞就是如此,2005年徹底把身體養好再次回到賽場上的她變得極具威脅力。
她的打法本就兇狠,是女隊唯二男性化化打法的選手。
因此,在身體徹底痊癒以後,在賽場上變得格外有衝擊力。
當時但凡是國內的比賽,不管多麼厲害的選手遇到她都很頭疼。
國內的運動員應付起來都十分的勉強,更何況國外的選手。
即便衝擊力如此強勁的李曉霞,還是被郭躍穩穩的壓了一頭。
2005年至2008年,這三年時間是非常關鍵的備戰時期。
所有的運動員都在為家門口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做著最後的衝刺。
李曉霞卻不著急不著慌的,按照自己的腳步,一個腳印一個腳印的往上走。
不被外界影響的心態,意味著她的狀態十分的穩健。
只要繼續保持下去就一定能夠得到屬於自己的機會,2007年,屬於李曉霞的機會到來了。
這一年在卡達舉辦的公開賽上,在決賽的決勝局她頂住壓力戰勝王楠收穫了冠軍。
在同年的世乒賽上她和張怡寧一起收穫了雙打冠軍。
手握兩個世界冠軍的她,在那時候終於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彩。
本以為她能夠就此順利進入北京奧運會時,在世乒賽決賽上被郭躍連板
三局的失敗經歷讓那時候處於上升期的她被生生的按在了地上。
這次失利,使得李曉霞本來挺良好的心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同樣也錯失了登上08奧運的機會,無奈的她只收穫了一張p卡。
自此之後,李曉霞開始畏懼比賽,不管和誰打,傷病絕對會恰到好處的在比賽前一天出現在她身上。
當時國乒女隊群龍無首,張怡寧、王楠相繼退役,郭躍的狀態起伏不定,正是她大展拳腳的上好機會。
然而傷病將李曉霞困在原地動彈不得。
李隼教練為了她可謂是操碎了心,全國各大醫院全帶她跑了個遍。
結果李曉霞還是會在比賽前一天,出現各種各樣的傷病問題。
漸漸的李隼教練發覺出,是不是李曉霞自己的心態發生了變化。
後來的他不管多大多小的比賽,只要自己這個徒弟上場,他就會仔細觀察李曉霞臉上的心情變化,但凡出現一點膽怯的樣子。
李隼教練都會板著臉,逼著她上場,不管她多不願意強壓著她去打比賽。
在這種近乎「沒有人味」的指導下,李曉霞的心態被一點點調整了過來,傷病很快就減少了不少。
比賽上的表現越來越出色,狀態也越來越令人矚目。
就在人們以為她能夠成為新一代女乒一姐的時候,丁寧又成為了她人生新的難關。
03
當時的丁寧已經經歷過莫斯科世乒賽失利後已經完成蛻變。
那時候李曉霞不管無論什麼樣的比賽,只要遇到丁寧,大多數都是以輸掉比賽為結局。
這次她並沒有因此而消沉,反而好勝心越來越強。
平日里不見主動要求增加訓練量,私下裡還會對著比賽錄像觀看。
每一處細節都不會放過,輸掉的每一球都會仔細的分析。
凌晨一兩點的街道對於那時候的她來說是最熟悉的場景。
日復一日的訓練下,李曉霞本就出色的水平再次開始進步。
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上,賽前所有人多看好丁寧奪冠,認為她一定能夠在這裡完成女子最快大滿貫的壯舉。
沒想到的是,李曉霞以近乎碾壓的狀態4:1輕鬆拿下比賽,奪得奧運金牌。
四年前,她還是一個只能坐在看台上觀看比賽的p卡選手。
四年後,她就站在師姐張怡寧曾站過的領獎台,接受了別人的稱讚與祝福。
沒有人知道當時的李曉霞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只知道當時的她激動的紅了眼眶。
相較於她的同門師姐張怡寧、王楠,李曉霞顯得格外的平凡。
在心態上她不如這兩人,在球技上不如王楠靈活,在球風上不如張怡寧兇狠。
處處不如人的她,能夠成為第四個大滿貫得主,靠的是自己一點一點的努力。
沒有人生來強大,只要努力不放棄就能夠變得強大,李曉霞就是如此。
2016年,她在里約幫助隊伍拿下團體金牌後,就宣布了自己退役並且結婚的消息。
過早的退役加上短暫的巔峰時刻,讓李曉霞的名氣始終不是很大。
甚至有很多人對於她的印象還是前幾年那個經常生病的「弱女子」。
對於這些虛名,她並不在意,離開賽場後很快李曉霞就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張怡寧、王楠、鄧亞萍這幾位曾經的大滿貫得主還時不時的出現在解說席,甚至對於新一代球員的培養,也有著她們的身影。
反觀李曉霞卻很少出現在這裡,只有在慈善和公益這兩個領域才能夠看到她的身影。
如今,已經34歲的她,在劉國梁的推薦下,進入國際乒聯工作。
相信不久之後,我們會在更多的場合看到李曉霞的身影。
結語
翻看她的職業生涯,困難、低谷一直在伴隨在她的身邊形影不離。
一向堅強的她從未輕言放棄,不斷的困難發起衝擊,直到勝利。
這或許就是之前一直提倡的體育精神,希望我們每個人在面對低谷和困難是都能夠拿出體育精神,一直戰鬥到最後直到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