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的「踏雪尋金」之旅已經遠去,但奧運冠軍蘇翊鳴又有了「新動作」。
他在青年演講節目《與世界說》中首次公開全英文演講。
他不僅自信自若地展示了流利口語,更重要的是,他展現了自己的獨立思維和成熟思想。

他談到與教練之間從不是服從與被服從、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沒有誰高過於誰,而是平等的亦師亦友。
他對曾經的困難與挫折充滿感激,也用自己的語言來闡釋了「夢想」二字。
「夢想,就是此生熱愛及天賦的最高表達形式。」
說的太棒了,熱愛和天賦,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缺一不可。

從前,許多成名運動員在更換「舞台」後會水土不服、或者展現出文化素養不足的短板。
但在蘇翊鳴這一代年輕中國運動員的身上,這種印象已經宣告「過時」。
很難想像,從賽場到演講台都能保持著超越年齡表現的他,今年才18歲。

而這種「冷靜掌控」的心態,其實在他奪冠後也能窺見端倪。
例如被問到奪金後的生活轉變,他只是淡淡地答道「心態回到了正常,訓練也回到了正常。」

「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18歲的目標完成了,還有更多新的挑戰。」
湍流駭浪過後,你能看到他那顆彷彿靜流的心,甚至教練都形容他「感覺自己在和35歲的人說話。」

事實上,這也是蘇翊鳴迷人的地方,他帶著傳統的東方式謙遜和屬於新一代的自信與放鬆,展示於人前。
馳騁賽場,蘇翊鳴玩著極其「叛逆」的單板滑雪,可私下卻是截然不同的沉著一面。這種「反差」構建了一個鮮活生動的他。
他不像一個「被打造出」的符號和形象,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外界通常用「單線條」來描述職業滑雪運動員的道路,但蘇翊鳴卻沒有受困於心:
「我會一直滑雪,不是完成了某些目標就停止了。影視方面,我也會去做新的挑戰與嘗試。」

冬奧奪冠,已經代表了全世界單板滑雪的最高水準,可當下的他專註的卻只是「超越自我」。
「每一天跟自己比較有進步就是最好的結果,沒必要和外界的因素相比,做自己最熱愛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有趣的是,不少細節還能看到更「立體」的蘇翊鳴。
譬如粉絲讓他簽名在衣服上,他會下意識地瞄一眼標籤判斷是否贊助商競品,即便婉拒也會打趣帶過,情商滿分。

他在飯局上從不埋頭玩手機,而是盡量融入長輩的對話,顯現出良好的分寸感。
在18年的成長光景中,蘇翊鳴不僅證明了自己是運動天才,還避免成為了所謂「生活白痴」。
除了專業能力之外,他在性格塑造和為人處世等各方面都「生長」出豐富的可能性。
而這種「可能性」的背後,離不開家庭背景與人生經歷的「鍛造」。

記得在蘇翊鳴的紀錄片中,能看到父母對他夢想的理解與尊重,陪他一起飛馳雪場。
「小孩玩(滑雪危險)大人可能不會接受,我們一家三口非常幸福,能融入在一個運動里。」

在父親的引導下,他從小就培養了跳水和跳傘等別的家長眼中可能「高危」的興趣愛好,因此「勇敢嘗試」也成為了刻進他骨子裡的基因。
「所有的事情都要有第一步,邁出去了才會開始。只要有時間,我都可以一件件去做。」

比如冬奧結束後,他去「玩了冰壺,也去海南玩了風箏、衝浪。」
於他而言,任何運動都是在「玩」,包括滑雪也從不是枯燥的訓練,而是「在玩的感覺」。
所以12歲時,他就發現「滑雪非常的自由,飛在空中那一瞬間是你自己的。靜靜地在空中享受那一個過程,特別好。」


當然,蘇翊鳴還有很多「技能」。
最近他迷上了撞球,還提到在精密的計算與技巧,考驗一個人在亦動亦靜之間,要如何尋覓平衡之道。
之前有不少人誇蘇翊鳴的vlog運鏡流暢、有音樂審美,事實上從拍攝到剪輯都由他獨立完成。
他說在學習編導,每一次剪視頻都是不斷積累的過程。「單板和音樂是很神奇的組合,把我喜歡的元素結合在一起。」

蘇翊鳴,絕對是一個有著無限可能的「寶藏男孩」。
他在自由與愛中長大,不對生活設限,有超越同齡人的冷靜和成熟,又「鍍」上一層人格魅力。

現在的蘇翊鳴,用佼然戰績收穫了世界的目光,魅力四射的他自然也被時尚圈「盯上」。
僅在今年,他就迅速「收割」了《GQ》在內的四本大刊封面。


例如《VOGUE plus》捕捉了他日常的運動一面,隨性又不失活力。

在《GQ》的鏡頭裡,伴隨著自由的騰空跳躍,又是一副「如風少年」的模樣。

卡地亞珠寶搭配新季時裝,這種從內而外散發的個人魅力,18歲的他拿捏得恰到好處。

與此同時,《時尚COSMO》聚焦了蘇翊鳴的另一面和「靜」一面。
貝雷帽造型是我們平常在他身上不常看到的,加上卡地亞珠寶與腕錶的點睛,整體造型質感十足。

而《T Magazine》這一組大片採用了黑白取景,簡單素凈的妝造,讓人去感受這位少年比外表成熟自若的內心狀態。

但這四組大片無一例外,蘇翊鳴面對鏡頭視若無物,毫無緊張感,因為能讓他專註的只有自己和自由——
「單板滑雪帶給我最重要的東西,是自由。」

正因感知到蘇翊鳴對突破自我的渴望,及代表著當代年輕人無畏定義的態度,伴隨他登刊出鏡的卡地亞,在9月14號正式官宣他為品牌摯友。
同時,卡地亞還發布了由蘇翊鳴演繹的Juste un Clou系列全新大片。

在大片中,他腳踏滑板自信風發,極簡裝束更彰顯了卡地亞Juste un Clou系列珠寶純粹的美。

少年眼中的堅毅自若,也在他最熟悉的環境中被定格。

那麼,擁有眾多經典珠寶系列的卡地亞,為何偏偏讓蘇翊鳴演繹Juste un Clou?
這個問題的答案,還得追溯到1971年的紐約。
當時充斥著反對因循守舊、嚮往自由精神的氛圍。卡地亞「鬼才」設計師Aldo Cipullo也將珠寶設計語言瞄向了更「特別」的物件。

為什麼一枚普通的釘子不能成為珠寶呢?
因此,他便突發奇想將其「升華」為珍貴珠寶。由此,第一枚Juste un Clou系列手鐲便橫空出世。

試想一下,在那個珠寶設計拘於華麗風的年代,當你腕間佩戴著一枚「釘子」,是一件多酷多打破世俗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Juste un Clou系列代表了「不經意之美」,這也正是蘇翊鳴身上這代頂尖運動員所展露出的特質。
隱匿在它前衛的外觀之下的,是拒絕平庸與隨波逐流,不因循守舊的時代精神,這也是該系列的靈魂所在。


平凡物件可以「搖身一變」成為華麗珠寶,也應證了前文蘇翊鳴所說的「夢想」定義——
珍貴材質便是它的「天賦」,獨特靈感來自對設計無比的「熱愛」,當天賦與熱愛的最高形式匯聚,便誕生了獨一無二的經典作品。

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它,作勢君首先想到的就是「無畏定義」。
就像蘇翊鳴、乃至更多新生代群體,他們嚮往自由、不被外界「釘」義,且打破常規的精神,恰恰吻合了Juste un Clou系列的精髓。
正如蘇翊鳴所言:「只要敢於嘗試,每個平凡的我們都能變得不平凡。從Juste un Clou的設計中感受到不被平凡束縛,大膽自由的精神。」

回到設計本身,Juste un Clou系列之所以簡約而不簡單,是因為注入了卡地亞「四大設計準則」:
簡約線條、精準造型、勻稱比例和珍貴細節。

顧名思義,簡約線條打造了它精準有力、一眼可辨的獨特外觀。精準造型則藉助弧線賦予輪廓之美。


至於勻稱比例,是在彰顯和諧造型美感的同時,令珠寶如「量體裁衣」般精巧地貼合手腕。

而珍貴細節,就「藏」在Juste un Clou系列的五道雕刻直紋、呈現菱形切面的釘尾等之中。
當你佩戴過實物,一定能感知其中的獨特美學。


不僅如此,Juste un Clou系列還代表了卡地亞一貫勾勒的雋永風格。
這裡的「雋永」,始於設計、基於四大設計準則,是經得起時間考驗,也耐得住審美更迭。

有意思的是,在珠寶佩戴場合的理念上,你也能瞥見卡地亞大膽前衛的「基因」。
它顛覆了將珠寶「束之高閣」的傳統理念,提倡珠寶搭配的日常化,任何場合都能將其派上用場。
例如該系列的標誌性手鐲,無論是參加派對或者戶外騎行,都能輕鬆揮釋出利落反叛的個人風格。


不僅如此,它還有18K玫瑰金、18K黃金和18K白金等多種材質,能在你的腕間閃耀不同光芒。

最耀眼吸睛的,莫過於該系列全新發布的鑲滿灰色鑽石的全球限量款手鐲。
聽說卡地亞共採用了4種鑲鑽方式,釘尾處層次鋪鑲的鑽石,立顯幾何美學,同時閃爍迷人。

而且,脫胎於五金器具的Juste un Clou系列,本身就具有不拘性別的個性氣質。
像品牌大使Kim Jisoo就將該系列手鐲、項鏈等單品多重搭配,呼應「可甜可颯」的百變氣質。

而韓國演員Song Kang的示範,令利落挺拓的「釘子」凸顯其硬朗型格。

平日出門戴上它能增加造型的層次感,尤其是當下秋冬季,極簡造型的它能迅速打破時節的沉悶感。


分享一個小tips,它還可以作為男士袖扣來使用,「時髦多用」又很有趣味性。

另外,Juste un Clou系列的戒指、項鏈和耳環等珠寶單品,同樣以簡約線條勾勒個性鋒芒。
更多搭配的可能,留給你自行去「釘」義。

有人說,真正的成長是「認識並接納自己的平凡」。
可事實上,是大戰風車的堂吉訶德奮力搏擊著工業社會帶來的平庸,是那些敢於對抗平凡的人,改寫了萬事萬物的進程。
其實,珠寶和人一樣,想要被記住都需要無畏自我的靈感乍現。而他們最迷人、最閃閃發光之處就在於,都擁有勇於嘗試、別樣不凡的靈魂。

作勢
Chr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