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DNA研究人類的起源、遷徙和民族融合等的學問,在學術界被稱為分子人類學。通過檢測一個人的父系Y染色體,可以了解自己祖源甚至遷徙路線。本文就大概介紹一下各省的父系Y染色體的比例狀況。為了讓大家能夠看懂這些統計數據,本文首先對一些常識做介紹。
父系Y染色體,被分為了從A到Z等20多種。其中A、B、E三種為非洲基因,而其他都是走出非洲的基因。C、D比較早走出非洲的基因,其中C為棕色人種的基因,曾經廣泛分布於東亞大陸,是中國游牧民族的基礎基因之一;D為小矮黑人基因,曾經也大量分布於南亞、東南亞、中國西南地區等,現在主要分布在高寒、偏遠地區。F、G、H、I、J、K、L、M、P、Q、R為白種人基因,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的西部。N、O為黃種人基因,N基因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亞,是今天因紐特人的主要基因,在游牧民族中有較大的比例,O是東亞、東南亞黃種人的主流基因。
我們首先來看藏緬語族的基因。現代人最早到達東亞大陸的人是棕色人種和小矮黑人,其中小矮黑人的父系Y染色體是D。他們曾經比較廣泛地分布在南亞、中國南方、日本、東南亞等地區,印度的印度河文明以及四川的三星堆文明極有可能就是他們創造的。後來,由於黃種人的到來,擠壓其生存空間,使得他們主要保留在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和日本的北海道等地。他們的後代的後來的古羌人(O2)發生了大規模的融合,逐漸演變為了藏族。
和D幾乎同時到達東亞大陸的是棕色人種。由於D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因而C就被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到達東南亞,進入了澳大利亞,形成了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另一部分則北上到達了中國的北方草原,是中國古代主要游牧民族的基因來源。中國境內的蒙古族、滿族等游牧民族的C染色體的比例都比較高。由於草原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混血是比較頻繁的,因此基因也比較複雜,除了C之外,還有大量的O2,R,N等類型的基因。
(圖中的褐色和藍色部分屬於的C的範圍)
比較晚到達東亞大陸的就是黃種人。黃種人主要分為兩大類別,其中N係為北亞基因,現在大規模分布在北極圈,也就是所謂的因紐特人,他們在數量上很少。在中國很多民族中,都有N的一些成分,只是比例不高。
O是黃種人的主流基因,大規模分布在了南亞、東亞和東南亞,因此也被稱為東亞—南亞基因。黃種人大約在5萬年前從緬甸一帶進入中國。O在印度緬甸一帶開始發生了分化,一部分沿著橫斷山區北上,這部分也就是古羌族,父系Y染色體為O2;另一部分人生活在東南亞、中國西南和東南,Y染色體為O1。
中國境內O1主要分布在東南地區和西南地區。其中東南地區為百越民族,其後代就是現代的壯族、侗族、水族、布依族等。他們曾經創造了輝煌了良渚文化。西南地區的O1比例很高的有苗族、彝族等,他們不屬於百越,但是血緣上還是比較相近的。隨著民族融合,許多百越民族融入了漢族,在少數民族很少的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等地,O1的比例依然很高,達到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水平。說明古越人和華夏族的融合是比較普遍的。
O2就是古羌族,中國的大部分人都是古羌族的後裔。很早以前,古羌族,繞過四川盆地,沿著青藏高原邊緣北上,形成了羌族,處於游牧狀態,後來的西羌、西戎、北狄、党項。後來部分羌族到達西藏,和D系融合為了藏族。大約在1000年前,其中的姜姓部落(神農氏、炎帝)進入了渭河流域,發展成為了農耕民族。後來北狄中的姬姓(黃帝)征服了炎帝部落,於是形成了炎黃通婚的民族——華夏族。由於農耕文明的力量,華夏族的勢力迅速上升,很快就征服了中原地區。根據目前的檢測,龍山文化陶寺遺址的O2幾乎達到了100%。目前,漢族的O2大約是60%。
中國還有另外一大民族團體,就是西北民族。西北地區處於亞歐大陸中部,是古代東西方民族遷徙的走廊,因此在血緣上是最複雜的。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都屬於突厥語系民族,突厥語族屬於印歐人種阿爾泰語族,其基因標誌為R1a,而R1b為西歐基因。維吾爾族的R1a基因比例為29%,哈薩克族為34%。總體來說,維吾爾族的R1基因為56%,哈薩克族為37%。
目前,我只能找到以上主要民族的基因比例。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的基因比例都是有區別的。就是在同一個民族,在不同的區域都有一些細微的差距。這就證明了,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融合中,已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以上僅僅是父系Y染色體的分析,如果算上母系的化,那麼就更加複雜了,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是民族融合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