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全國科技活動周啟動,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2025公眾開放日來了,也是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新園區開放的第三年,超過1500位公眾深度參與這場科普嘉年華,創新歷史新高。
科學家現場作報告
本次活動設置2場科普報告,2大科技展館,3大科技主題展,4大科研團隊實驗室,16個科普小實驗。
兩場科普報告分別為,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特聘研究員鄒超的《中子的「硼」友:硼中子俘獲治療(BNCT)中的硼葯研發》,深圳大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周曄的《解碼未來:類腦智能技術革命》。
鄒超介紹,硼中子俘獲治療(BNCT)是一種精準抗癌技術,被譽為「細胞級放療」。其原理是通過含硼藥物(硼葯)將硼-10同位素靶向輸送至腫瘤細胞內,再以超熱中子束照射,觸發硼原子核裂變,釋放高能粒子精準摧毀癌細胞,同時保護周圍健康組織。
現場互動熱烈,不少參與者積極舉手提問,關注硼葯研究,國內自研設備的進展等等。
鄒超介紹,硼葯是BNCT的核心,新一代硼葯研發聚焦納米顆粒、抗體偶聯等載體,以突破靶向效率和血腦屏障穿透等難題。日本已批准BNCT用於頭頸癌和腦膠質瘤,中國多機構也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科學街秒變「魔法實驗室」
開放日當天,園區科學街搖身變成露天實驗室,十多個酷炫互動實驗邀請公眾互動體驗。
由非晶智芯團隊研發設計、曾亮相第十五屆珠海國際航展的電動全地形車現場「炸出街」,在超導邁斯納-反重力秘境展區,現場上演經典的超導磁懸浮,小朋友們看到不眨眼;氣壓全開研究所,孩子們通過拔河感受大氣壓強的威力……與此同時,三稜鏡科普志願服務隊將再度上演「科學+魔法」的實驗秀,與公眾同享「奇蹟時刻」。
本次開放的團隊實驗室,既有偏重戰略性基礎研究的前沿團隊,又有專攻產業應用的樣板工廠團隊,還有專門服務於材料研究的公共技術平台。大尺寸高溫超導鍍膜設備、智能非晶絲材料製備系統、大尺寸單晶材料工業化製備裝備等多台團隊自主研發、搭建的國產高端裝備儀器,公眾現場一睹真容。
如材料製備與表徵平台的超高真空實驗室也在這次開放之列,這裡有可以觀察到10-10米(也就是0.1nm=1埃)大小原子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TM)。
「科學的種子要從小播撒。孩子們對很多東西都感興趣,他們的理解能力也非常強。」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副主任黃學傑表示,期待大家放慢腳步,用眼睛去觀察細節,用雙手去觸摸現象,用大腦去思考原理。真理的誕生,往往就是問號到驚嘆號的旅程,「未來的大科學家也有可能在這些孩子們中出現」。
采寫:南都記者 梁錦弟
主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