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入軌 中國星座點亮「AI」星雲

14日下午,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太空計算衛星星座首批一軌12顆衛星發射升空。

目前衛星已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此次發射任務的成功,也標誌著全球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入軌。

一箭12星

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入軌

「星算」計劃首發星座12顆計算衛星採用國星宇航自研的智能網聯衛星平台,搭載了之江實驗室星載智能計算機、星載高速路由器等載荷,實現了「算力上天、在軌組網」。每顆衛星均搭載了星載智算系統、星間通信系統,具備太空計算、太空互聯能力,星座組網後將形成全球最強的太空計算能力。

該星座通過星間激光高速互聯、星座穩定組網和算力分散式調度,構建出開放共享的太空計算系統,打造天基智能計算基礎設施。將完成太空計算系統建鏈、組網、成雲等天基計算基礎功能的在軌驗證和應用。

國星宇航執行副總裁 趙宏傑:相比於傳統的應用型衛星,算力衛星極大地提升了單星高性能太空計算的能力,像互聯網將不同的電腦連接在一起一樣,實現衛星之間的互聯互通。人工智慧不能因為缺失算力而缺席太空。通過算力衛星構建計算星座,我們可以變天數地算為天數天算,變傳統的地數地算為天地同算,最終服務於太空邊緣計算和地面人工智慧特殊場景的許多應用需求。

算力上天:

太空從此有了AI大腦

中國工程院院士 之江實驗室主任 王堅:我們講了那麼多年的雲計算,事實上我們的計算是在地面上,一個自然的問題,就是我們能不能把計算帶到太空去,因為那裡有更多的需求。在2023年的時候,在太空上,大概有7000多個在軌衛星,最大的變化是在下面的幾年,可能是三年,可能是五年,大概會有8萬個衛星在上面,會有10倍以上的衛星在上面,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和變化。

但是真正的困惑是太空的算力遠遠不足以滿足這些衛星對算力的需求,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就是數據傳不回地面,無效的數據多,遙感衛星拍了不該拍的照片,都是雲層,當然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數據的時效差。這就是為什麼到今天為止,遙感衛星還是很難在應急救災情況下起作用,時效是一個致命的問題。

今天衛星只有通信、導航、遙感這三類衛星,是不是會有第四類衛星出來?我們把它叫做計算衛星。所有的遙感衛星,在天上都是獨立的,它們唯一的通訊是跟地面通訊,這些衛星是不是能夠互通互聯?這就是計算星座最基本的出發點。

太空算力有啥用?

算力上天,將給我們帶來什麼呢?專家介紹,這不僅是推動太空技術發展,比如為近地軌道航天器、月球、火星探測等提供關鍵算力的支持,還為未來大規模的算力驗證以及地面、低空場景支持開闢了新的一種可能。

國星宇航執行副總裁 趙宏傑:讓衛星互聯互通,在太空側提供高性能計算和數據處理的能力,將進一步改變科學研究的範式,為眾多新質生產力的場景開創創新應用的新土壤。比如我們在賦能對地觀測和物聯網的領域,基於強大的天基計算與互聯互通,可以將傳統衛星的數據採集到信息服務的周期,從月級、周級或者天級的響應時間大幅縮短至秒級。通過紅外ADS-B等多種應用載荷搭載,能夠提供全球林火秒級監測感知,低空飛行器實時監測與定位,可廣泛支持應急處突、防災減災、低空經濟等低延時的需求場景。

除了時間維度的賦能,在空間維度上,太空計算中心還可以賦能衛星數據,從二維到三維的在軌實時處理,可面向數字經濟場景支撐衛星三維數字孿生等應用方向,也可為低空經濟場景提供低空飛行器衛星三維導航應用,又可為機器人場景提供具身智能全息城市訓練場等支持。在科學探索方面,太空計算中心也可以扮演太空智能中樞的角色,廣泛支持海量深空探測數據的實時在軌計算與處理,助力深空探測任務的計算需求與任務規劃的動態優化。

催生「天基智能」新業態

人工智慧領域的邊界從地面邁向太空,這將為人工智慧、數字經濟產業帶來什麼呢?未來,在技術、制度以及全球合作等領域,我們又將面臨哪些考驗?來聽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劉興亮的分析↓↓↓

劉興亮:人工智慧上天能夠催生天基智能新業態,包括了衛星製造、星展AI晶元、星間通信、在軌計算平台等新興領域,形成了從硬體到軟體、從平台到服務的完整生態系統。為全球數字經濟提供了新的基礎設施的支撐。通過在軌計算和新街高速通信,構建了覆蓋全球的分散式算力網路,可以支持數字孿生、智能製造、智慧城市等應用場景,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根據相關預測,到2035年,太空經濟規模預計將達到1.8萬億美元。

太空算力的發展面臨技術、制度與合作的三重考驗。太空環境複雜,存在輻射溫差等極端條件,對星載計算設備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提出了高要求。此外星間通信的高帶寬和低延遲也需要先進的技術支持。其次當前的太空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缺乏統一的國際法律框架,存在法律空白和制度滯後問題。太空算力的戰略價值日益凸顯,成為國家間競爭的新焦點,地緣政治因素可能影響國際合作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人工智慧邁向太空標誌著天機智能時代的到來,這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產業和經濟模式的深刻變革。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構建開放、共享、可持續的太空算力生態系統,推動人類社會邁向更加智能和高效的未來。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