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量子計算產業迎新進展!中國第四代自主量子計算測控系統發布

我國量子計算產業迎來新進展。近日,中國科研團隊本源量子計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支持500+量子比特的中國第四代自主量子計算測控系統「本源天機4.0」。安徽省量子計算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源天機」研製團隊負責人孔偉成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該系統可以有效縮短百比特規模量子計算機的研製時間和交付時間,並提升系統的自動化運行能力與長期穩定性。這標誌著我國量子計算產業已具備可複製、可迭代的工程化生產能力,為百比特級量子計算機量產奠定了產業化基礎。

量子計算測控系統是量子計算機的「神經中樞」,承擔著量子晶元精密信號生成、採集與控制的核心職能,使量子晶元最大程度發揮其性能優勢,在量子計算機中不可或缺。2018年,該團隊研發了國內首款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量子計算機控制系統,填補了國內在量子計算測控領域的空白,目前已經升級至第四代。

孔偉成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先前我國高端儀器儀錶較依賴進口,我們只能使用傳統商用儀器設備自己搭建量子計算機測控系統,信號的輸出與採集任務只能單獨進行。這種方式不僅成本高昂、功能冗餘,還存在兼容性差、難以集成等缺點。

「如今,中國的量子計算測控系統經過多次迭代,在產品的擴展性、集成度、性能穩定性及自動化水平方面都得到了提升。我們要做的就是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好用、耐用的過程。」孔偉成還提到,量子計算機受硬體設備、製冷環境、溫度等多方面的影響,這些難題需跨領域協同合作,多維度發力。

當前量子計算產業發展到了哪一階段?孔偉成說,近年來國際上量子計算產業化進程非常快。8年前,巴克萊銀行已經開始率先探索量子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場景。此後摩根大通、高盛集團等國際頭部金融機構紛紛組建量子研究團隊開展量子計算應用探索。

在國內,量子計算在國防安全、生物製藥、能源材料、人工智慧、金融市場、交通航空等眾多行業進行了探索,但「距離業界期待的指數級加速和算力飛躍仍有差距。」

來源:環球時報 編輯:翟鈺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