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重金屬量子點實現了高速、人眼安全的激光雷達突破

激光雷達是一種使用激光脈衝計算距離的系統,類似於聲納使用聲波的方式。

到達地球的光有各種各樣的頻率,其中一些對我們來說是可見的,而另一些則不是。在這些頻率中,短波紅外(swir)以其獨特的特性脫穎而出,使其對光探測和測距(lidar)系統非常有用。

激光雷達是一種使用激光脈衝計算距離的系統,類似於聲納使用聲波的方式。

swir波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們不會穿過人眼的角膜和晶狀體到達視網膜,這是危險的。這使得swir眼睛安全,是激光雷達系統等實際應用的理想選擇。

光子科學研究所(icfo)的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合成碲化銀(ag₂te)膠體量子點的新方法。量子點在激光雷達系統中用作光探測器(或光電探測器)。

新方法解決了傳統swir光電探測器所面臨的挑戰,傳統swir光電探測器在量子點組件中使用有毒重金屬,如鉛或汞。

碲化銀膠體是一種更環保的替代品,之前已經研究過用於量子點。儘管它們具有潛力,但一些障礙限制了它們的廣泛使用。

這項新研究通過優化碲化銀膠體量子點的表面工程來解決這些挑戰,以獲得最大的效率,同時仍然是環保的。

與量子點有關的毒性

量子點是直徑在2至10納米範圍內的小半導體粒子。為了進行比較,大約15000個量子點可以沿著人類頭髮的寬度彼此相鄰排列。

量子點內的電子是受限的。這些量子約束效應導致了所見的獨特的電學和光學性質。

有毒金屬用於其組件源於其固有的穩定性和光電子(光和電)特性,這使它們成為一個很好的候選者。

雖然有更安全的替代品,如碲化銀膠體,但它們受到噪音、反應時間慢和光探測範圍有限的挑戰,影響了它們探測明亮和昏暗光線的有效性。

表面工程

研究人員通過兩個步驟來解決這些挑戰。

他們首先優化了碲化銀膠體量子點的合成。改進工藝使他們能夠消除半導體顆粒上的表面缺陷,這些缺陷已知會降低效率。

第二步是創新的所在,發生在合成後。研究人員在合成後將硝酸銀塗在量子點的薄膜上。

摻雜的過程包括使用硝酸銀,將雜質引入量子點,改變它們的電子特性。

在這些量子點中,硝酸銀將量子點從p型半導體變成了n型半導體。p和n表示材料中的電流是由正電荷還是負電荷產生的。

p型量子點表現出低性能和高暗電流,而n型量子點則沒有這個問題。

人眼安全的激光雷達應用

研究人員測試了由碲化銀膠體量子點製成的swir光電探測器的性能。

光電探測器顯著降低了暗電流,降低了雜訊,提高了精度。在捕獲給定波長的光時,該設備的效率為30%,這表明該設備在探測光方面的效率有所提高。

此外,探測器的快速響應時間僅為25納秒,使其能夠準確測量距離。最後,探測器可以處理更大範圍的光強度。

利用這些對環境友好的量子點,研究人員為swir激光雷達系統建立了第一個概念驗證。該樣機精確測量了10米以上的距離,誤差範圍僅為0.1米。

這一發現對於這些系統在環境監測、消費電子和地圖繪製等領域的潛在應用來說是令人鼓舞的。

「在項目開始時,我們沒有預料到最終設備性能會有如此重大的飛躍,」ifco的合著者王永傑(音譯)博士在一份新聞稿中說。

這項研究的結果發表在《先進材料》雜誌上。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