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女航天員王浩澤:叔叔當親閨女寵,讀研時談戀愛,男友支持

本文所用圖片源於互聯網,文章部分會有潤色,請知悉。

聲明:作者專屬原創文章,無授權轉載搬運行為一律追究到底!

2024年10月30日凌晨,夜空中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被一道刺破天際的火光照亮。長征二號F遙19火箭騰空而起,伴隨巨大的轟鳴聲,直衝雲霄。火箭尾焰在漆黑的夜色中拖曳出熾烈的光芒,彷彿是黎明前的「星火」,點燃了神舟十九號的飛天夢想。約10分鐘後,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全場沸騰,掌聲四起,所有人心中懸著的那口氣終於放下。這一刻,歷史寫下了新的篇章,而三位肩負使命的航天員也正式邁向了屬於他們的太空旅程。


此次任務的航天員乘組由三位實力與責任並肩的隊員組成:經驗豐富的蔡旭哲擔任指令長,負責全程指揮;90後的宋令東帶來朝氣與技術,而作為中國首位女航天飛行工程師的王浩澤,首次執行飛行任務的她,無疑成為了矚目的焦點。在任務名單公布後,她便迅速登上了熱搜,成為無數人關注和討論的對象。一個人如何走向太空?而她——來自普通家庭的她,又是如何一步步追逐到這個幾乎不可思議的高度?這個年輕女性的故事吸引了所有人的好奇。


1990年3月,王浩澤出生於河北省灤平縣,一個並不富裕的普通家庭。母親是教師,父親是交警,雖然條件不寬裕,但她從小耳濡目染的是母親的奮鬥故事。母親年輕時因家境貧困輟學,卻從未放棄求知,借著微弱的燈光和幾本課本,夜晚複習功課,最終考上師範學校成為教師。母親對教育的熱愛深深感染了她,母親以行動詮釋的信念,成為她生命中的指引。


她在求學路上也展現出非凡的勤奮與天賦。小學到初中,她的數理化成績名列前茅,每次考試都是班裡第一。為了到更好的學校就讀,初中時她住進了叔叔王日晶家。叔叔一家人如親生父母般呵護她,每晚都為她準備豐盛的飯菜。即便是家境不寬裕的日子,叔叔一家寧可省下肉和雞蛋,也要留給她補充營養。生活的溫暖讓她從小懂得感恩,叔叔一家成了她心中無可替代的存在。


她的物理老師溫占春格外看重這個勤奮好學的女孩,常對叔叔感嘆:「這孩子,將來肯定前途無量。」在叔叔一家的支持和溫老師的鼓勵下,她的成績一路領先。到高中時,她已經是學霸級別的存在,數理化成績始終名列前茅,不僅如此,她還參加學校的中長跑比賽,甚至多次代表學校參賽,耐力與毅力讓人印象深刻。


2008年,她以優異成績考入南京東南大學,攻讀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在大學中,她不僅保持優異成績,還獲得了國家獎學金。研究生階段,她選擇攻讀工程熱物理專業,方向是「等離子體爆震」,這幾乎是被男生壟斷的領域,學習的過程艱難而枯燥。實驗中遇到的複雜數據與運算難題讓她幾度崩潰,但導師顧璠教授的悉心指導,師兄師姐們的幫助,都成了她堅持下去的動力。


就在研究生期間,她也遇到了支持她一路走來的男友。他們因學習而結緣,從2012年開始戀愛,儘管是異地,但男友始終默默陪伴,常在她壓力過大時給予鼓勵和包容。在她生病時,不遠千里趕到她身邊,守護左右。正是這份理解與支持,給了她一顆勇敢而堅定的心。


2015年,碩士畢業後,她進入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成為航天動力研究所的一員。她參與了火箭發動機的研發,面對複雜的公式和高難度運算,她卻樂在其中,將每道難題當作「闖關」去攻克。僅僅半年時間,她的第一個項目就獲得了專家的高度評價,兩年後,她升任系統總體設計師。


2018年,國家開始選拔第三批航天員,她毫不猶豫報名。從楊利偉飛天那年起,飛天的夢想便在她心中生根發芽。入選後,她經歷了令人難以想像的極限訓練:穿著重達100公斤的航天服完成艙外操作,參加離心機訓練,忍受超強重力帶來的撕裂感,在48小時的沙漠生存訓練中應對嚴苛的溫差和生存條件。沙漠熾熱的白天和冰冷的夜晚,她就像置身於兩個極端的世界,忍耐著身體極限。面對風沙與孤寂,她始終堅持到最後。


尤其是水下訓練,模擬海上失重狀態的場景,海水冰冷,呼吸沉重,每次浪花撲面而來,她幾乎要窒息,但即便雙腿酸軟,她依然沒有退縮。


每次訓練結束,她脫下厚重的裝備,雙手紅腫,雙臂幾乎提不起,但她始終帶著堅定的目光,向著更高處前行。所有這些極限訓練,是她對夢想的磨礪,也是她不斷突破自我的過程。她知道,這條路充滿艱辛,但她選擇無怨無悔。


2024年,她成功入選神舟十九號任務乘組,與她同行的是經驗豐富的指令長蔡旭哲和技術過硬的宋令東。任務前,她向前輩女航天員劉洋和王亞平請教,她們在「太空電話」中給了她許多飛行經驗上的指導,這種經驗上的傳承讓她更加自信滿滿。


發射前夜,河北灤平的親人們屏息等待著她的騰空時刻,尤其是叔叔一家,早早守在電視機前,心中充滿驕傲與不舍。4點27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火箭點燃升空,電視屏幕中,她的身影出現在畫面中,微笑著揮手,彷彿在向所有支持她的人報平安。看到這一幕,叔叔的眼眶濕潤,堂姐堂妹激動得淚水漣漣。那一刻,距離不再是阻隔,他們的心緊緊相連。


儘管已經34歲,她依然選擇將婚期推遲。航天事業在她心中始終是第一位,而她的男友,也默默支持著她的每一個選擇。在她因高強度訓練而動搖時,他用溫柔的語言安撫她;在她因思念家人而疲憊時,他用關懷為她注入力量。所有的等待,都是為了更好的相聚,而她也堅信,自己與男友終會在未來走入婚姻,開啟屬於他們的幸福生活。


2025年上半年,王浩澤計劃完成任務後返回地球,與親人、朋友和愛人團聚,彌補那些年錯過的時光。此時此刻,她在太空中書寫著她的故事,這不僅是她一個人的故事,更是中國航天事業的故事,蘊含了無數人的付出、等待與期盼。


王浩澤的飛天故事,不只是個人的成功,而是中國航天人對探索的執著與熱愛。

以上內容資料均來源於網路,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

相關數據,理論考證於網路資料,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

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產生的任何問題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

註:原創不易,抄襲、洗稿必將深究。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果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