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讓瀕危物種到惡劣環境中栽培?一起來看崖柏進藏記

崖柏被稱為植物界的「大熊貓」,是國家一級重點野生保護植物,曾一度被宣布「野外滅絕」。崖柏具有抗風雪、抗低溫、抗瘠薄、抗乾旱的生物特性,對我國乾旱地區的生態治理有巨大的潛力。為拯救這一瀕危物種,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團隊通過10多年的努力,終於實現了崖柏的規模化人工繁育。今年6月,保護區選送1000株崖柏幼苗前往西藏昌都三江併流的乾熱河谷地區,進行適應性栽培。總台記者全程跟蹤採訪,記錄了這趟3500多公里的雪域高原之行。

此次崖柏進藏之旅,從重慶開州區出發,一路北上至川西高原,經317國道,到達西藏昌都市後,再前往三江併流的乾熱河谷地帶,整個行程超過3500公里。其中3000米海拔以上的行程有2000公里左右,幾乎橫跨了整個橫斷山脈。行進的第二天,隨著海拔的不斷攀升,沿途景觀開始變得單一,天氣也開始變得變幻莫測。剛剛還晴空萬里,突然就開始下起了雨雪。這對於很少在高原開車的他們,需要特別注意。

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主任 楊泉下暴雨了,大家注意一下,轉彎要注意安全,不要開快了。高原的氣候就是這樣變幻莫測,剛才還是很大的太陽,現在就是暴雨襲來了。

比起天氣變幻帶來的影響,更糟糕的是高反。在進入川西高原後,他們翻越的第一個高山雀兒山,海拔有4370米。黃吉蘭開始出現頭痛和呼吸急促。

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 黃吉蘭胸悶,頭暈頭脹。

然而,距離當天的目的地江達縣,最少還需要3個小時的車程。黃吉蘭只能邊吸氧邊趕路。

可就在翻越山口不久,他們就發現,運送崖柏的車,扎進了一枚螺絲釘。雖然有備胎,但在高海拔地區缺少電動工具的情況下,耗費人力換胎並不是明智之選。他們只能緩緩前行,沿途找汽修店補胎後再上路。

跨過四川省與西藏自治區交界處的金沙江大橋,他們終於進入西藏自治區。

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主任 楊泉目前我們正在過金沙江大橋,它是四川和西藏交界的地方,實際上進入這個地方,就進入了三江併流的區域。我們這次的目的地是三江併流的下一段,乾熱河谷地段,那些區域生態環境更差一些。

在長途跋涉13個小時後,他們終於抵達了江達縣。

崖柏進藏記:紮根乾熱河谷地帶

沿著金沙江支流一路前行,翻越海拔4481米的宋拉夷山埡口後,扎曲渾黃的河水就在眼前翻湧。扎曲是瀾滄江上源,在昌都市與昂曲匯合後稱瀾滄江。瀾滄江流域的乾熱河谷,就是此次崖柏適應性栽培的主要區域之一。乾熱河谷區域內強光強紫外線照射,氣候炎熱少雨,水土流失嚴重,植被稀少,森林覆蓋率不足5%。放眼望去,全是裸露的紅土,生態十分脆弱。保護區科研團隊把崖柏苗栽種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能夠存活嗎?

為了更好試驗崖柏在乾熱河谷的適應能力。在和當地林業部門商量後,這1000株崖柏幼苗,將有100株移交給昌都市林業和草原局,在瀾滄江昌都城區段兩岸進行適應性栽培。剩餘的900株將分別移栽到八宿縣怒江支流乾熱河谷地區、左貢縣怒江乾熱河谷地區,以及芒康縣乾熱河谷地區。這4個區域中,只要有一個區域的崖柏幼苗能夠順利在雪域高原紮根並繁衍生息,那麼項目就具備進一步推廣的價值。

左貢縣中林卡鄉苗木育苗基地位於怒江河畔,是崖柏移栽的目的地。當駛過海拔4880米的瑪拉山埡口,沿著陡峭的盤上公路下行,乾旱、貧瘠的怒江河谷出現在我們眼前。海拔約2500米的河谷氣溫超過30℃。怒江河谷兩側砂石裸露,幾乎寸草不生。左貢縣林草局局長仁青多吉告訴記者,這就是典型的乾熱河谷特徵。

左貢縣林草局局長 仁青多吉:可以看到周邊這個山上,基本上沒有什麼植被,每年的降雨量特別少,但是它的蒸發量特別大,所以在這種水入不敷出的情況下,呈現出比較獨特的乾熱河谷地帶的風貌。

而這樣的現象,在海拔3200米左右的八宿縣怒江支流冷曲河谷,兩側更為明顯。這小小的崖柏苗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能夠存活嗎?仁青多吉心存疑慮。不過,楊泉卻很有信心,他們去年在保護區在全國各個生態脆弱的地方試驗平均存活率達到了70%,最低的賀蘭山也有40%。

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主任 楊泉:我們這次選了兩種苗子,兩年生的和三年生的,特別是這種三年生的木質化程度更高,根系更完整更發達一些,可能它的適應程度更強一些。

左貢縣林草局局長 仁青多吉還是想先在苗木基地裡面馴化一年,相比在野外,這個基地裡面灌溉,人工管護相對來說能夠做到更精細化一點,直接弄到野外去的話,估計風險比較大,這麼珍貴的苗子。

最終大家商定,將幼苗分成兩批,一部分移栽到條件相對較好的苗圃基地,馴化一年之後再移栽到乾熱河谷區域。一部分直接移栽,測試崖柏的存活率,如果能達到20%以上,就能達到試驗目標。

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主任 楊泉一般的高大喬木,是難以在這裡生存的,就需要一些極端耐旱,耐瘠薄的植物,可能在這些才會長成一些喬木,能夠改善當地這種生態狀況,剛好崖柏是具有這種特性的。

挖坑、培土、澆水、掛牌、測量,信息記錄,這些都將成為崖柏在極限研究中的基礎數據。

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 繆先梓:東西31厘米,南北28厘米,高度27厘米。

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 黃吉蘭我們培育它們很不容易,我們把它們送過來,千里迢迢的,還是每一株都想把它栽好。

這趟3500多公里的崖柏進藏之旅。不僅是雪寶山保護區為拯救崖柏所做的新嘗試。對於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也將帶來新的希望。

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 黃吉蘭:看到這個山光禿禿的,我們就想崖柏過來,讓這裡的山更青,水更綠,讓這裡的環境變得更好。

左貢縣林草局局長 仁青多吉:如果這次能夠試種成功,那麼以後我們也想把它持續的推廣,推廣以後,讓我們的土地面貌發生變化,讓山綠起來。

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主任 楊泉:崖柏作為珍稀瀕危物種,我們在給它絕對保護的前提下,我們的想法是能夠為我們的生態修復,生態治理髮揮更大的生態功能,生態價值。我們從今年開始,又針對一些比較典型的區域,有試驗價值的區域,包括乾熱河谷地帶,還有黃土高原的乾旱半乾旱區域,還有貴州廣西的石漠化比較嚴重的區域,會把我們整個試驗基地數量達到30個,讓崖柏試驗性栽培更為廣泛、更為科學。

崖柏已實現可持續規模化人工繁育

從發現時野生崖柏數量不足一萬株,到現在,保護區實現崖柏可持續、規模化的人工繁育。目前,已經人工繁育崖柏270萬株,野外回歸75萬株,野外回歸面積達到4500畝。從去年3月份開始,崖柏已經移栽到雲南、寧夏、陝西、甘肅、山東、廣東等10個省市的18個地點,探索崖柏在生態治理上的可能。未來,保護區科研團隊還將繼續走進更多地方,讓這顆曾經瀕危的物種紮根在祖國大地。

(總台記者 王磊 牟亮 譚浪 劉大洋 開州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