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也曾是綠洲,它是如何失去大氣層,淪為一片貧瘠之地的呢?

作為被人類研究最多的行星火星被認為曾擁有過與地球非常相似的環境。

別看它如今的大氣密度,僅相當於地球的1%。主要成分也多為二氧化碳,以及少量的氮和氬。

但是有證據表明,至少二十億年前,它還與地球十分相似,擁有著富含氮和氧的大氣層。大氣密度,也比現在要大得多。

得益於此,當初的火星也比現在要更加溫暖。大量液態水在其表面匯聚成河,縱橫交錯的四處流淌。和今天的貧瘠相比,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究竟是什麼,讓火星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呢?

科學家認為,造成這一結果的直接原因,就是磁場的消失。

我們生活的地球,有著一個正在飛速旋轉的鐵鎳核心。因其產生的強大的地磁場,保證了地球大氣層不會被那些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慢慢剝離。

而火星卻不同。那裡的磁場微弱到只有地球的1%至2%左右。或許在之前的某個時刻,火星的確存在過強大的磁場。

但它卻變得非常弱,直至失去同太陽輻射對抗的能力。沒有了磁場的保護,火星大氣也在太陽粒子的反覆剝離下,變得逐漸稀薄。

與此同時,火星的氣壓也越來越低,最終變得導致液態水無法繼續存在於地表。火星,也從此慢慢從綠洲,逐漸變成了荒原。

那麼,那裡的磁場又是如何消失的呢?

核心的冷卻,恐怕是個主要因素。科學家推測,火星的核心溫度可能比地球低得多。而相對較低的溫度,會導致核心物質的流動性減弱,從而造成其冷卻凝固。而這,同時也意味著磁場的生成會受到限制。

正是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才讓火星在過去的數十億年中,經歷了巨大的變化。

曾經的它,是太陽系中的一片綠洲,擁有著生命形成和進化的一切必要條件。然而不幸的是,磁場的喪失,令其失去了孕育生命的可能。

從某種角度來講,這或許算是太陽系的一個不小的遺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