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家達芬奇?學者在《蒙娜麗莎》中發現了一種有毒顏料混合物

列奧納多·達·芬奇因其在藝術和科學領域的創新而聞名至今。現在,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雜誌》上的新分析表明,他對實驗的興趣甚至延伸到了畫作下面的底層。令人驚訝的是,《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的樣本都表明,他用氧化鉛(II)進行了實驗,在他的藝術品下面形成了一種罕見的化合物,稱為鉛礦。

神秘的氣氛籠罩著達工作室的顏料和顏料,科學家們在他的作品和藝術品中搜尋線索。16世紀初的許多畫作,包括《蒙娜麗莎》,都是在木板上繪製的,在添加藝術品之前,需要先鋪上厚厚的「底層」油漆。科學家發現,雖然其他藝術家通常使用石膏,但達的實驗方法是鋪設厚厚的鉛白色顏料層,並在他的油畫中注入氧化鉛(II),這是一種橙色顏料,賦予上面的顏料特定的乾燥特性。他在《最後的晚餐》下面的牆上使用了類似的技術——這與當時使用的傳統壁畫技術不同。為了進一步研究這些獨特的層次,Victor Gonzalez和同事們希望將更新的高解析度分析技術應用於這兩幅畫的小樣本。

該團隊對之前從《蒙娜麗莎》的一個隱藏角落獲得的一個微小的「微樣本」以及從《最後的晚餐》表面獲得的17個微樣本進行了分析。使用X射線衍射和紅外光譜技術,他們確定這些藝術品的底層不僅含有油和鉛白色,而且還有一種稀有得多的鉛化合物:鉛酸鉛(Pb5(CO3)O(OH)2)。這種材料以前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中沒有被發現,儘管在倫勃朗17世紀後期的繪畫中也發現了這種材料。鉛砂只有在鹼性條件下才穩定,這表明它是由油和氧化鉛(PbO)之間的反應形成的。在「最後的晚餐」的大部分樣本中也發現了完整的PbO顆粒。

雖然畫家們已知會在顏料中添加氧化鉛來幫助顏料乾燥,但這一技術尚未在達芬奇時代的繪畫中得到實驗證明。事實上,當研究人員搜索他的著作時,他們發現的PbO的唯一證據是關於皮膚和頭髮的治療方法,儘管現在已知它具有相當的毒性。儘管他可能沒有把它寫下來,但這些結果表明,氧化鉛一定在大師的調色板上佔有一席之地,可能有助於創造我們今天所知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