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繁榮路 同飲一江水|聯合實驗室為中老合作增添「光」和「熱」

你知道中老兩國的聯合實驗室嗎?

2013年9月3日,在中老兩國科技部的支持下,雲南師範大學、寮國可再生能源與新材料研究所簽約,共建可再生能源開發與利用聯合實驗室。

2018年1月,聯合實驗室在寮國萬象舉行落成揭牌儀式。同年11月,雲南師範大學被昆明市人民政府邀請作為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第一批合作夥伴,建設「昆明—萬象科技創新中心」。

這間聯合實驗室由雲南高校與寮國方面合作,圍繞可再生能源開發與利用這條主線,開發與利用中國和寮國可再生能源,希望讓中老成為推動東盟地區可再生能源開發和推廣的中堅力量。

從2013年到2023年,十年里,聯合實驗室不斷成長,為寮國的可再生能源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為區域合作增添「光」和「熱」。

太陽能路燈

技術與人才 發展利當下

「我們的中老可再生能源開發與利用聯合實驗室又有新進展了!」5月,接受記者採訪時,雲南師範大學相關負責人高興地分享了這一喜訊。

不久前,由該校中國—寮國可再生能源開發與利用聯合實驗室(以下簡稱聯合實驗室)採購材料並給予技術指導,寮國能源與礦業研究所參與研發的一批示範工程順利通過了視頻驗收。

這批通過驗收的工程包括:在寮國養豬場、研究所、琅勃拉邦國立醫院和學校等地建成了1座沼氣技術系統示範工程、1座光伏大棚系統示範工程、2座太陽能熱水系統示範工程、1座太陽能幹燥系統示範工程、1座太陽能製冷系統示範工程及18盞太陽能路燈。

工程實施後,示範實施效果良好,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環境條件,也幫助當地居民提升了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觀念和意識。

沼氣技術系統示範工程

十年來,類似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

寮國具有可再生能源開發的資源優勢和巨大的市場潛力,但長期以來由於專業人才、科研力量和基礎設施制約,在該領域的發展不突出,也制約了其經濟社會發展。

除了「送項目」「送工程」,聯合實驗室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為寮國培養科技人才。作為聯合實驗室的中方實施單位,雲南師範大學每年都會錄取2名至4名老方人員來華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幾年來共錄取23人攻讀可再生能源開發與利用領域的博士、碩士研究生,目前有13人已學成歸國,並成為聯合實驗室的核心骨幹。

寮國留學生維萊通·延米賽就是其中之一。從雲南師範大學能源與環境科學學院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碩士畢業後,他如今是寮國能源與礦業部可再生能源與新材料研究所替代能源處副處長。

今年,為繼續開展聯合實驗室的第3期合作項目,維萊通再次來到雲南師範大學,並將在此度過一年的工作時間。

「目前,我主要負責太陽能溫室大棚、太陽能路燈、太陽能熱水系統、沼氣系統、太陽能真空管幹燥等新能源設備在安裝和使用過程中的聯絡工作。以前,這些設備主要用於研究,現在,它們將逐漸投入到農業生產生活中。」維萊通·延米賽說,希望以後新能源在寮國的使用範圍更廣、希望新能源經濟助力寮國發展。

太陽能熱水系統示範工程

友誼與收穫 攜手向未來

經過十年的發展,聯合實驗室2013年定下的目標和願景,如今已逐步變成現實:寮國已建成太陽能光伏系統實驗室、太陽能光熱利用實驗室、生物能源綜合開發和利用實驗室、太陽能產品利用質量檢測中心等專業實驗室以及光伏發電併網系統、太陽能取水工程、太陽能路燈、太陽能冰箱、太陽能幹燥、太陽能熱水系統、戶用玻璃鋼沼氣池、半氣化爐等20餘座可再生能源集中示範區。

寮國民眾也從這些合作中享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聯合實驗室辦公室主任陳玉保回憶,2018年9月,中方代表團到萬象省一戶農戶檢查玻璃鋼沼氣池示範項目運行情況時,這家的女主人就拉著陳玉保說個不停。因為聽不懂寮國語,一頭霧水的他被拉到木瓜下,看著女主人用手指著樹上結的木瓜,又再指向旁邊的沼氣池,這下陳玉保恍然大悟:「原來她想表達的意思是,自從建了沼氣池、使用沼液施肥後,結出來的木瓜個頭比以前大很多。」陳玉保笑著說,從這個農家院的小插曲,可以看出民眾真心感受到了示範工程帶來的利好。

光伏大棚系統示範工程

在寮國民眾口中,因為聯合實驗室發生的變化還有很多:太陽能光伏提水項目大棚解決了寮國村民取水難的問題;太陽能路燈解決了夜晚行路照明問題;半氣化爐(氣柴灶)解決了寮國居民使用薪材成本高、碳排放高、能源利用率低、環境衛生差等問題……

此外,隨著聯合實驗室的作用日益顯現,人們也開始轉變思路,從向山林要能源轉為向科技要能源。

陳玉保說,隨著項目的持續推進、相關目標的達成,可再生能源技術和理念在寮國落地生根、不斷發展,推動了寮國的綠水青山保護工作。

而這樣一種發展模式,不僅於寮國有利,也利於整個區域發展。正是基於聯合實驗室的重大成果,「中國—寮國可再生能源開發與利用聯合實驗室」成功入選「科創中國」2021全球百佳技術轉移案例。

各方都期待著,未來,聯合實驗室帶來更多的「光」和「熱」。

雲南網記者 覃雪丹 熊燕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