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了,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能否結束?中科院院士做出了預測!

今年已是新冠病毒出現的第四個年頭的開始,從目前的疫情形式來看,新冠並沒有像當初的非典一樣很快的消失,反而是捲土重來,增加了不少確診人數。

目前,奧密克戎變異株已成為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流行變異株,由於奧密克戎的高傳染性和低致病性,一些科研人員認為這可能預示著「疫情終結的開始」

一直以來,疫情始終牽動著全球人民的心,每個人都希望新冠病毒可以被徹底消滅,能夠早日恢復以前平靜的生活,那麼,新冠到底何時才能結束呢?

對於冠病病毒會不會完全消失,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新冠病毒最終會逐漸消失

如果一種病毒殺死它所有的宿主,最終會在這個過程中殺死自己,所以病毒有一些進化壓力,要通過變得更良性,最終逐漸消失。

再通過接種疫苗、注射追加劑以及可能在未來為新變種研發出新疫苗,來使病毒消失,我認為這是一個樂觀的期待。

第二種:像流感病毒一樣在冬季反覆出現

冬季是冠狀病毒的高發季,隨著很多地方接種疫苗後實現全民免疫,感染人數或降至接近於零。

但這並不意味著這次新冠病毒的終結。它可能會像流感一樣,每年都捲土重來

雖然現在被新冠病毒感染之後的癥狀趨近於流感,但是建議大家能預防就預防,不要隨意不戴口罩出門。

2023年,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能否結束?中科院院士做出了預測

從新冠病毒出現至今,何時會結束一直是人類所關注的話題,而對於這一問題,來自中科院院士黃建平團隊做出了預測:新冠病毒的大流行可能會在2023年底結束!

黃建平院士團隊利用全球預測系統,引入了全球最新的疫情數據,針對國內外180個國家的疫情數據進行逐個建模,反覆推演,其準確率高達90%以上,比較有可信度。

黃建平團隊把他們30多年來在統計-動力氣候預測的先進技術,與經典傳染病模型結合,巧妙引入了溫度、濕度、管控措施等可量化觀測因素,對流行病學模型中的重要參數如傳染率、治癒率、死亡率等進行動態估計和修正,這大大提高了預測精度。

新冠疫情早已不是單純的自然科學問題,學術上提出的假設再合理,放到現實中未必完全適用。

為何新冠病毒難以消除?它在空氣中可氣存活多久

其一:病毒不斷變異

目前我們對新冠病毒的認識還很有限,而且毒株不斷變異,給藥物和疫苗的研髮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流行病學中,基本傳染數(R0)是衡量病毒傳染性的一個重要指標,是指感染了一種傳染病的人,在沒有外界干預的情況下,將疾病傳播給其他個體的平均人數

其二:把握不清發展形勢

新冠病毒有大流行的特徵,目前依然不停變異,究竟是往溫和的方向發展,還是變得越來越惡毒,尚未可知。

其三:防疫工作變數大

防疫存在一定的變數,雖然大部分人對於防疫十分配合,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聽指揮、不配合防疫的人,導致疫情防控存在疏漏,使病毒進一步擴大傳播。

新冠病毒在空氣中能存活多久?

新型冠狀病毒在空氣中存活的時間,要看具體的環境。

一般在乾燥和日光下的環境中,大概存活2-3小時,尤其在紫外線下不可能存活兩小時,因此可以用紫外線消毒

如果處於56度以上的高溫中,新冠病毒只能存活30分鐘,之後就會被全部殺滅。

面對不斷變異的病毒,我們還能「動態清零」嗎?

新冠病毒通過不斷變異,在不同階段已經出現了許多「分身」:阿爾法Alpha、貝塔、伽馬、德爾塔、奧密克戎。

而目前最為流行的是奧密克戎,有研究發現,如果有2種或2種以上已被證實的病毒變異同時感染一個人時,可能產生毒上加毒的重組變體。

說到「動態清零」,就有必要做出強調了。很多人認為「動態清零」就是等於「零感染」,可事實並非如此,「動態清零」本質上是追求發現一處疫情,爭取儘快撲滅,不讓疫情有「絕地反擊」的機會,講究的是社會自由活動中的人沒有感染者。

其實動態清零也是目前面對新冠疫情的最佳選擇,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大眾健康以及生命安全,並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

閱讀延伸——我們應該如何提高免疫力呢?

1、飲食

要健康飲食,營養要均衡,食物要多樣化,多吃富含礦物質、維生素的新鮮蔬菜和水果,吃富含蛋白質的各種肉類、海產品、牛奶等,上述物質可以影響各類免疫細胞的數量和活力。

2、運動

運動是最好的保持身體健康的方法,同時運動也是提高身體免疫力的一個好方法,日常要堅持每天至少做半個小時的運動,可以選擇長跑,遊戲,散步,做體操,也可以打籃球,足球,或者一些其它的球類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