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r Cell】北大詹啟敏、王維虎團隊合作研究揭示腸道微生物影響直腸癌新輔助治療療效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Sophia

導讀:術前新輔助放化療是局部晚期直腸癌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法,但對異質性患者反應背後的介質知之甚少。

2022 年 12 月 23 日,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詹啟敏院士課題組和王維虎教授團隊合作在 《Cancer Cell》上發表論文「Gut microbiota-mediated nucleotide synthesis attenuates the response to 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in rectal cancer 」,從宿主-菌群相互作用角度,揭示了腸道微生物對局部晚期直腸癌新輔助放化療療效影響的分子基礎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535610822005608

研究背景

01

直腸癌是世界上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占所有癌症相關死亡的3.2%。全球每年有超過 700,000 例新病例被診斷出患有直腸癌,其中超過30%被診斷為晚期,生存不利。2新輔助放化療 (nCRT) 後進行全直腸系膜切除已成為局部晚期直腸癌 (LARC) 的既定標準治療方法。然而,只有 15%–27% 接受 nCRT 的患者達到病理完全緩解,720%-40%幾乎沒有反應。因此,迫切需要努力破譯LARC對nCRT反應的機制

作為宿主代謝的關鍵參與者,人體胃腸道管腔內的共生微生物以互惠關係與宿主共同進化。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群通過炎症和免疫反應以多種方式與結直腸癌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據報道其組成也影響腫瘤對癌症治療的敏感性

研究進展

02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從126名中國LARC患者前瞻性收集的353個糞便標本進行了16S rRNA擴增子測序,以確定與放化療對應的微生物群的變化,並進行了元轉錄組測序,代謝物分析以及體外和體內功能驗證,以破譯直腸癌細胞對放化療效應反應的機制

研究人員首先通過對Bray-Curtis距離進行排列多變數方差分析,探索了nCRT對LARC患者糞便樣本中整體微生物群組成的影響。為了進一步剖析與化療相對應的糞便微生物群的變化,研究人員評估了組間細菌丰度,觀察到每組樣品之間的腸道微生物群存在相當大的差異。

多組學數據整合顯示,外隱擬桿菌介導的核苷酸生物合成與LARC患者的nCRT耐藥性相關,無反應腫瘤的特徵是DNA修復和核苷轉運相關基因的上調。核苷補充劑或B。外經管飼法保護癌細胞免受5-氟尿嘧啶或輻照治療。對來自 735 名患者的 2,205 份血清樣本的分析表明,尿酸是接受 nCRT 的 LARC 患者的潛在預後標誌物

研究意義

03

總之,研究人員在這裡提出了直腸腫瘤對化療的反應可以通過腸道微生物群介導的核苷酸生物合成來調節的概念,研究數據強調了考慮癌細胞和腸道微生物群之間的串擾的重要性,以更深入地了解癌症患者對臨床治療反應的機制。

參考資料: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535610822005608

註:本文旨在介紹醫學研究進展,不能作為治療方案參考。如需獲得健康指導,請至正規醫院就診。

點擊參與《我的2022》

推薦·直播/活動

12月21日 10:00-11:30 線上

創新的人甲基化組組合助力癌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