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層面因果關係:新冠病毒「可能」對心臟DNA產生影響

新冠病毒「可能」對心臟DNA產生影響

昆士蘭大學從事新冠病毒後遺症的研究,研究成果為何沒有被世界衛生組織,或者該國採納?例如,澳大利亞等英語國家的防控政策基本上採取了躺平措施。從事新冠病毒後遺症研究不僅昆士蘭大學,研究成果的結論也不一致;多數學術研究成果預設了目標,新冠病毒「很可能」對心臟DNA產生影響僅僅是假設的結果。

就昆士蘭大學的研究報告而言,一方面,新研究成果的樣本分析有限,即,7名新冠患者與2名流感患者和6名對照組患者遺體上採集的心臟組織樣本;另一方面,新研究成果在「分子」層面上並沒有得出因果有關係的結論,即,什麼因素導致了這樣的現象尚不清楚。沒有因果關係的研究成果當然不會被各國政府採納,問題是,在科學研究上,什麼是分母,或者分子層面呢?

分母層面,是指研究報告所收集的所有樣本,例如,昆士蘭大學的研究報告共收集了15個樣本;分子層面,是指研究報告收集的單個,或者同類樣本,例如,昆士蘭大學的研究報告收集的7名新冠患者樣本為同類樣本。學術論文可謂「汗牛充棟」,獲得諸如諾貝爾獎的作品,通常是,或者一定是分子層面與實際,或者現實有因果關係。問題是,昆士蘭大學一份普通的學術論文為何成為熱搜第一,或者前茅?

分子、分母層面的因果關係

疫情防控有不同的利益,各種自媒體有選擇性發表文章,或者觀點也在情理之中,但不能排除不同利益群體的「水軍」幕後操作。疫情防控初期,一則不戴口罩對視幾秒就感染新冠病毒的信息曾成為熱搜;國家衛健委對防控戴口罩的規定多數為建議,對視幾秒感染新冠病毒的信息則影響了地方的防控政策。昆士蘭大學的學術論文成為熱搜,其效應可能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昆士蘭大學的學術論文成為熱搜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即,論文的翻譯問題。英語中的助動詞、語氣等與漢語並不是一一對應關係。在英語中,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閱讀諸如「應當」等助動詞時能理解為虛擬語氣,即,應當,是指該做而沒有做;漢語沒有虛擬語氣,理解「應當」時可能認為已完成。

英語中的「or」與漢語中「或」是否對應關係還需要研究。英語中的「or」,是指相同情形;漢語中的「或」除了有前述含義外,還有或許,或者可能的意思。新冠病毒「或直接」對心臟DNA產生影響,我國不同層次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翻譯成漢語時倘若使用「可能」,這則信息的作用可以最大限度消除公眾的疑慮。

「動態清零」不僅體現對生命健康權的重視,同時也由國情決定。疫情防控以來,從感染群體及其後果觀察,一方面,新冠病毒重症,或者死亡群體,多數人為老年人,或者基礎疾病患者,他們的生命健康同樣值得社會珍視;另一方面,我國多數老年人基於當時的國情,在營養、基礎醫療、免疫等方面並沒有達到西方同時代的水平。

「動態清零」防控措施應當毫不動搖

國家與社會堅持「動態清零」防控措施應當毫不動搖,並不意味著少數群體可以誇大新冠病毒的危害程度,例如,上海公布新冠病毒患者重症、死亡分布的群體,從某種意義分析就是消除公眾的緊張感,或者恐懼感,而「新冠病毒或直接對心臟DNA產生影響」信息的效果正好相反。

引發心臟病、心血管病等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可能與安全食品存在聯繫等。為了消費公眾的疑慮,本文特將新冠病毒「或」直接對心臟DNA產生影響修改為「可能」;本文還特別提醒公眾,昆士蘭大學的論文報告並沒有得出新冠病毒「分子層面」與後遺症有因果關係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