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不幹,長江干!中國降雨帶是北移了嗎?2022年氣候或再次大變

2022年夏季,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熱。極端性的高溫在我國不少地區創下新高,40度以上的高溫是普遍存在,而45度高溫在我國內陸也發展出來了,依照這樣的趨勢下去,未來不排除可能出現更高的溫度。

所以,高溫在2022年大規模的蔓延,再次告訴了我們一個問題,氣候變化已經不容樂觀。

當然,我國只是全球的一部分,歐洲,美洲等地也是高溫發展。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帶來的呢?



這個問題我們已經多次說明了,那就是全球變暖引發的,加上2022年還有拉尼娜現象的影響,導致了大氣環流波動更大,所以,世界氣候變化也發生了根本上的轉變。然而在高溫之下,今年7月,已成為全球範圍內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三個7月之一。



而我國在持續的熱浪之下,也發展出了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強的高溫熱浪事件,我國35℃以上高溫天氣覆蓋中國450萬平方公里,超過200個國家級觀測站突破最高氣溫歷史極值。

你說這氣溫正常嗎?可以肯定說完全不正常。而在高溫之下,乾旱問題也來了。然而,乾旱的情況讓很多人意外,那就是我國南北似乎出現了「反差」情況,什麼情況呢?我們一步一步地來看看。並且,這樣的變化也讓很多人說,這是不是我國南北轉換徵兆,究竟是怎麼回事?



黃河不幹,長江干

的確,首先我們需要說明的是,長江流域的雨水量是非常稀少的。在8月中旬的時候,我國氣候中心就發布了數據說明,那就是6月以來,長江流域的降雨量較常年同期(469.7毫米)偏少3成,僅次於1972年的319.3毫米,為歷史同期第二少。

而7月以來,長江流域降水量為143.2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4成,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少,江河來水也偏少2~8成。



8月以來,長江流域、烏江和長江中下游降水均為歷史同期最少,面雨量不足20毫米,其中中游幹流不足10毫米,所以,長江幹流完全是可以看見的事實。

而且,從全國氣象乾旱綜合監測圖也可以看到,我國長江流域大範圍地帶都是乾旱的狀態,不少地區都是中旱,就是重旱,其中四川,安徽等地還出現了特旱。



而反過來看下黃河流域,似乎並沒有什麼乾旱問題,有的也只是輕旱的狀態,而且分布範圍極小。所以,這的確讓人有點意外了,黃河不幹,長江干。

中國降雨帶北移,南北轉換徵兆出現了嗎?

的確,從短時間的情況來看,我國北方的雨水的確較多。包括在夏季的7月之中,東北,華北,西北等地均出現了較強雨水的發展,而南方基本上都是以高溫為主。

下雨較多也就只有華南,主要是颱風熱帶擾動等登陸帶來的降雨。所以,完全是南北氣候轉換一樣,降雨為何在北方變多了,難道是真的降雨帶北移嗎?



的確,我國曾經針對我國降雨的發展趨勢進行了一項研究,並且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雜誌上發表過,而它降雨的變化與全球變暖存在關係。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全球變暖的發展仍在持續,2021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11℃,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七個最暖年份之一,就算是有拉尼娜現象的作用,依然沒有降低變暖的趨勢。

而亞洲地區的變暖也是在提升之中,2021年,亞洲陸地表面平均氣溫較常年值(使用1981—2010年氣候基準期)偏高0.81℃,為1901年以來的第七高值。你說變暖沒?肯定變暖了。

然而,這一份研究也明確說明了,只要全球變暖持續發展,那麼北方的降雨就會發生根本上的改變。



在全球變暖影響之下,將導致東亞夏季風雨帶北移,從而給中國北方帶來豐富的降水,逆轉當地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乾旱局面。

所以,趨勢上來看,可能就是中國降雨帶會北移。但是,真的會這樣發展下去嗎?這個的確難以確定。



首先我們不能保證全球變暖會不會持續下去,其次就是從夏季的季節性變化來講,本身就是多雨季節。所以,最終確實無法進行判斷是不是雨水帶真的會北移,增加北方的降雨,而南方變少了。

那也不能說明,這氣候變化真的就是南北轉換的徵兆出現了。這個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數據支撐才能說明問題。所以,大家參考下就行,我們也只能從眼下的氣候變化來進行判斷。

然而,大家需要警惕的是,今年夏季氣候多變——複雜、極端。但是2022年的極端性氣候變化並沒有結束,還可能大變,這又是什麼情況呢?

2022年氣候或再次大變

的確,2022年的氣候變化依然非常嚴峻,除了我們說的全球變暖引發極端性氣候變化之外,還有我們說的「三重」拉尼娜現象可能真的要來了,NOAA、《自然》雜誌等機構也是多次發布了預警,而且,我們從CDAS Nino 3.4 Index的監測指數也可以看到,的確概率是大大地提升。



數據顯示,拉尼娜現象的關鍵指數已經達到了-1度左右,這是明顯增強的跡象。所以,要是罕見「三重」拉尼娜現象出現了,必然會帶來極大的氣候轉變。一般來說,在拉尼娜發生之下,我國更加容易出現冷空氣影響,演變出寒潮的發展。

從而出現冬季極寒的氣候現象。包括去年的時候,雖然我國最終是暖冬,但是年初時段,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遭遇寒潮天氣,50餘市(縣)的日最低氣溫突破或達到建站以來歷史極值,這就是極寒。



所以,暖冬與極寒的出現並不衝突。而且2022年的氣候變化更加複雜,全球變暖,「三重」拉尼娜現象共同發展之下,可能進一步擴大2022年的氣候變化,大家需要提前做好準備了。

拉尼娜的「三連擊」已經不是我們第一次說明了,而是多次發布了說明,並且概率是一次比一次上升,趨勢已經是明了的狀態。

所以,氣候多變真的可能會從2022年起,出現更加複雜的模式,這對地球所有的生命體來說,不是好事情。

2022年的極端性高溫,僅僅是極端性高溫,就引發了上千人死亡,可以想像,極端性氣候變化之下,人類的生存空間在不斷被突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