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信刊登馬斯克署名文章 提及腦機介面和跨星球棲息

8月16日,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特斯拉公司首席執行官、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埃隆·馬斯克在《中國網信》雜誌發表了署名文章,提到了腦機介面在醫療康復領域的價值,探索外太空跨星球棲息的可能性。並表示有一天技術也許會超越人類的理解力和掌控力。

埃隆·馬斯克 在文章中稱,他希望儘可能,用科技手段最大化為實現人類美好未來助力。為此,任何有助於實現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領域都值得我們投入。無論是特斯拉、腦機介面公司,還是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這些企業創立的終極目標都是為了提升人類未來的生活品質,儘可能創造更多對世界的實用價值——特斯拉旨在加速世界向可持續能源轉變,腦機介面公司投身醫療康復事業,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使星際連接成為可能。

對於清潔能源,他思考的出發點是,如何持續且長久地製造、存儲能源,如何為未來的生產生活源源不斷提供動力。可持續能源的未來涉及三個環節。

一是可持續能源的生成。從長遠來看,太陽能將成為人類文明的主要能源。當然,風力、水力、地熱、核電也是有益的能源補充。

二是可持續能源的存儲。鑒於晝夜更替和天氣的陰晴變化,我們需要很多固定的電池組來儲存太陽能和風能,因為太陽不會一直照耀,大風也不會一直吹拂,無形的能量需要被封存在大量固定式電池組內。

三是電動化的交通運輸。包括汽車、飛機、輪船在內的交通工具全面電氣化。電動火箭可能比較困難,但我們或許能夠通過可持續能源來製造火箭中使用的推進劑

根據估算,人類大約需要300太瓦時的電池儲能,才能實現可持續能源轉型。而推進可持續能源的最大難點在於鋰電池電芯的規模化生產。具體而言,從採礦、元素提煉到電池電芯下生產線,最終組成電池組,需要經歷諸多複雜的環節。可以說,電池電芯的生產制約了可持續能源經濟的快速發展。在能源革新事業中,中國企業將是不可忽視的力量。

他表示,除了汽車,人形機器人也正變為現實。2021年特斯拉推出一個通用的人形機器人(Tesla Bot)。特斯拉機器人的身高體重接近一位成年人,可搬運或手提重物,還能小步快走,它臉上的屏幕是與人溝通的交互界面。

特斯拉機器人最初的定位是替代人們從事重複枯燥、具有危險性的工作。但遠景目標是讓其服務於千家萬戶,比如做飯、修剪草坪、照顧老人等。「我們計劃在今年推出首個人形機器人的原型機,並著力提升機器人智能化程度,解決規模化生產難題。此後,隨著生產規模擴大和成本下降,人形機器人的實用性將逐年提升。將來,一台家用機器人可能比一輛汽車還便宜。」

他還提到,腦機介面公司主要從事電腦與人腦融合技術開發,其研發的大腦晶元如硬幣般大小,類似智能手錶等可穿戴設備,只不過它能更深度地與用戶身體結合——通過植入大腦皮層來記錄和刺激大腦活動。

腦機介面技術將在未來幫助那些因脊柱損傷和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的人恢復肢體感覺或運動功能,或讓四肢癱瘓者能夠運用自己的大腦輕鬆地操作電腦或手機。

對於很多人關於為什麼要探索外太空,讓人類變成多行星生物的疑問,他也作出了解釋,當有一天,太陽膨脹導致地球不再宜居,我們可以乘坐飛船飛向新的家園。屆時我們將成為星際公民,人類文明也將得以綿延不斷。而實現跨星球棲息的第一步是降低旅行成本,先是打造可回收的火箭,再通過打造可重複使用的巨型飛船以不斷提高運載力。截至今年年初,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已成功實現79次火箭復用飛行,將貨物運送到空間站並將普通人送往太空。我們還設計打造了史上最大運載火箭——「星艦」(Starship),一次可運載100位乘客以及物資。未來,我們計劃打造至少1000艘「星艦」,將一批批拓荒者送到火星,以建設一個自給自足的城市。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宋霞

編輯/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