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度視角:理論先行的不確定性

茶小風 寫於22.07.01


你說人類可以看見未知么?當然可以。那是怎麼看到的呢?未知在人類的幻想之中,未知是已知的「創造力」。


討論未知很多時候,會牽扯學術理論性的研究,比如說物理流體力學的原理,而這個理論早於飛機帶我們在天空遨遊,可早了許多年。


流體力學屬於力學的分支,衍生的學科源於古希臘時期阿基米德洗澡的時候,發現水也是有力的——浮力有了名字與定理。在接下來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這只是「沒有用的理論」,生活艱難,更沒有多少人去研究探討。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繪畫對事物的觀察之中,提及了關於大自然中一些力的發展問題,到這裡「力」還是人們內心未知的,摸不著見不到的(現在也摸不到,可看得見了),也還沒成體系理論。


這時候就會提到了一個咱們耳熟能詳「砸蘋果」的故事,這位大人物是誰,感覺風子都無需多多描述(前頭的人,好像說得很清晰似的,無語凝噎)。


牛頓為流體力學的學科分支,奠定了基礎。等到歐拉方程伯努利方程相遇,又有了「邊界層理論」,它們辯證統一了(然後風子說:上頭的這幾百字不重要),從巨人的肩膀上,我們看到身邊的「作用力」。


這些令我們普通人浩瀚懵懂的理論,讓飛機成了可行性,你想過自己可以在天上飛么(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就有了飛機這個交通工具,好像也不稀奇)?回到秦朝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你會想到原來「流體力學」,會在跨越千年帶我們上天么?


你又怎麼敢說理論無用呢?在古代勞動人民「未知」的時候,他們依然造就出了無數的美景與奇觀;而我們並不生活在當時,又怎麼確信古人不知原理呢?


文字沒有普及(即使文字普及了,也有沒傳承的瑰寶吖),那些口口相傳的工人匠人,有沒有一個可能他們知道「理論」,只是並沒有在歷史長河保留下印記呢?


一語帶過了,古人「未知」;可能性多種多樣;還有可能那些誕生的「瑰寶」,是由於製作其他物品發生了意外,產生的「副產品」呢?


古代勞動人民看到副產品的價值,研究嘗試系統化。紙張是製作木衣的殘次品;炸彈也是漫長歷史里的「偶然」。


我們親眼所見,也未必是真的;何況你只是推論呢?查理芒格的《窮查理寶典》提到以「多元思維模型」看待商業世界,而現實生活也是這樣的。


人生去做的選擇,往往前路都是迷茫一片,有著無數種可能,總結去看,無非是失敗了;成功了;或者行程中收穫了成長。


失敗也罷,成功也好,是從「極端」視角判斷,這個時代似乎你做的一件事,沒有得到「金錢」的回報,帶給自己的就是「恥辱榜」。卻忘了體會過程的滋養,滋養帶給的成長。


風子相信金錢會給我們帶來力量與底氣,可難道一路上獲得的「痕迹」,皆是無用的么?20年前,你可能會學習文員專業,會打字的人少,機會多多;10年前你覺得遊戲無用,總有人說「玩遊戲,也能獲得世界冠軍,那其他運動訓練得累死累活,算什麼」?


我們知道了,文員這個崗位還存在,然而教育普及,人人都會打字;遊戲傳播得越來越廣,難道職業選手真的只是「打個遊戲」而已么?


既然是競技,背後的心酸與辛苦,以及承載著的壓力,只有在其中的群體才能了解。


每一個運動的背後,都會留下職業病,電競也不意外。既然是運動,就沒有高下之分。每一分付出的努力,都是為了集體的榮譽,為了不辜負自己的熱愛。


我們總是用一個視角,一個方向,一個態度,去面對自己,面向大千世界。卻忘了,自己也有很多面;世界更是千奇百怪。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無所不包。這是我們學習的目的,更是我們多維度看世界的底氣。


一樣的行為,從來不會只造就一種結果;一種結果,也不會只有一種方式取得。生活的變數,太多也太繁雜。


生活的樂趣,不就是去找簡單的自己。讓變數成為驚喜。


P.S.

愛自己所愛;勇敢也就是遇見!

微信公眾號:茶小風,期待你,與我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