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突擊隊弘揚老科學家精神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

李文皓是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錢學森科技攻關青年突擊隊」的隊長,作為一名80後,他感慨自己經歷了「中國高速發展的40年」。這位西北工業大學航天學院的畢業生,深知在航空航天領域,最是強調責任心,強調「一絲不苟和團隊組織協作」。

2018年,中科院力學所黨委堅持以黨建促科研,主動創新組織形式,圍繞項目研究需求,整合力學所優勢科研力量,組建了多學科跨部門的科研攻關團隊。2021年7月15日,中科院首個弘揚科學家精神示範基地啟動儀式在力學所舉行,李文皓所在的團隊被中科院授予「錢學森科技攻關青年突擊隊」稱號,中科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陰和俊,向隊長李文皓進行了授旗。

2021年7月15日,中科院「錢學森科技攻關青年突擊隊」授旗儀式。中科院力學所供圖

這是一支以力學所老科學家命名的突擊隊,代表了新一代的科研人員在重大科技任務攻關中弘揚老科學家精神。目前,團隊成員共計32名,中級職稱以上佔88%,35周歲以下佔65%,彙集了經驗豐富的70後、敢打敢拼的80後和勇往直前的90後,是一支「老中青三代有機結合」的隊伍。

「國家對中科院、中科院對力學所,都更加強調『做國家隊、行國家事、擔國家責』以及對個人圍繞『國家人』的使命要求,除了對科學知識的探索和發現,也更要求圍繞重點做重大集成創新。」李文皓說。

作為國內外力學界極具重要影響的研究基地,幾十年來,中科院力學所為我國「兩彈一星」、航空航天、國家經濟社會建設和近代力學發展,輸送了大量優秀的科學家,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力學所也是第一個被授予「中國科學院弘揚科學家精神示範基地」稱號的研究所。

2018年至今,突擊隊攻堅克難,他們的「鳴鏑」寬域飛行器研製任務,通過高效迭代,圓滿完成了5類7次飛行實驗,成功實現了國內臨近空間投放高速飛行器實驗、國際寬域飛行器返場實驗等。

綿陽山中的風洞群,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試驗場,這些年輕人在研製過程中,突破了多項寬域飛行關鍵技術,在國內首創「臨空投放」模式,前瞻性地探索了寬域化飛行和可重複使用技術,為攻克臨近空間高超聲速飛行全速域適應性難題,提供了可行方案和關鍵支撐。

當與行業專家交流時,這些年輕人的想法,大多數時候被認為「過於大膽」「短時間難以實現」「沒有可參考的依據」。

為此,突擊隊發展了一套綜合系統力學設計的快速迭代方法,25天內集中協同、23輪方案快速迭代。他們上午提問題明確思路,下午論方案開展設計,晚上畫網格,凌晨進「超算」,隔天早上整理數據。

一輪又一輪方案迭代,這些年輕人飛速補全了短板,用實際的進展,回答了各個方面的質疑。研發,生產,測試,總裝,飛試……每個環節,隊員們的科學思想與技術,都在不斷碰撞產生新的靈感火花。

他們向特級試飛員請教飛行操縱品質,調整與優化了飛行過程關鍵動作策略;與翼龍無人機總設計師交流飛行器故障模式,針對臨空投放新飛行試驗設計出完備的安全處置預案;從結構加工技術工人那裡了解成型工藝與裝配約束,更新飛行器前緣鈍化半徑設計方法;在探討測控技術、部署測控設備的過程中,激發了隊員在飛行器塗層、改進雷達特性方面新的研究思路。

突擊隊注重培養人才,鼓勵有情懷、有擔當的新人承擔重任,把青年人鍛煉成骨幹,健全立足崗位、創先爭優的有效機制。成立4年以來,已經有兩名專家成為國家級領域專家組專家,兩名隊員晉陞為正高級職稱。

團隊中,一位27歲的航電工程師,從負責航電測試開始,用了2年時間,成長為地面系統及航電系統指揮。一位33歲的氣動設計師,承擔了全系列飛行器的氣動外形設計的主要任務。還有一位技術人員,從參與外場搜救回收到成為總師助理,僅僅用了4年時間。

在這片培育年輕隊伍的豐沃土壤里,這些年輕人連續高效地奮戰在前線,持續創新,不斷做著理論研究和技術改善,也不斷成長。

「年近不惑,我們已經不能再躲在前輩們的羽翼下,而要在屬於我們的歷史舞台上勇做真正的主角。」李文皓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