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我們清潔毛孔的小蟎蟲,面臨滅絕危機

人類一直不孤單,從出生起,我們臉上毛孔就有某種生物作伴,名字是毛囊蠕形蟎。近期英國科學家以DNA定序徹底研究這些以人類臉部為家的物種,發現因太依賴人類,不斷近親繁殖後面臨生存威脅。

我的臉是小蟎蟲溫暖的家

每天晚上人們會刷牙、洗臉、擦乳液後就寢睡覺。但這時在我們臉上生活的小蟎蟲才正要開始一天活動。

這些以臉部為家的小蟎蟲,正式名稱是毛囊蠕形蟎(Demodex folliculorum)。長度只有0.3毫米,棲息在臉部肌膚的毛囊和皮脂腺附近,最常出沒區域是鼻翼與眼睫毛。

First off, yes, there are tiny mites on your face (90% chance, anyway).

These little critters, known as Demodex folliculorum, feast on the oil that oozes from your hair follicles. (Aren』t they cute)」

超過90%人臉上都有毛囊蠕形蟎,但牠們唯一傳播路徑只有從母親傳給孩子。(Source:Pixabay)

因為愛你,改變基因

佩羅蒂表示:「我們分析毛囊蠕形蟎與其他類似生物基因排列方式很不一樣,這可能是牠們太適應人類毛孔的隱蔽生活,故改變了DNA,也導致牠們出現特別的身體構造與行為。」

研究人員發現,節肢動物負責調節何時清醒、何時睡覺的基因,在毛囊蠕形蟎DNA已看不見了,這也讓毛囊蠕形蟎極依賴人類作息。佩羅蒂解釋:「入夜後,當我們熟睡,毛囊蠕形蟎才會拜訪毛孔,然後在裡面愛愛、生小孩。」

人類會在夜晚自動分泌褪黑激素(melatonin),當棲息在皮膚上的毛囊蠕形蟎發現到褪黑激素上升,就會醒過來活動;相反地,白天人類褪黑激素下降,毛囊蠕形蟎這時就回到毛孔內入睡。

另毛囊蠕形蟎只在夜間活動,研究也分析出牠們不再有免於紫外線傷害的基因。

走向滅絕一條路

雖然約從2億年前起,蟎蟲就與人類、哺乳動物創建親密關係,但毛囊蠕形蟎卻過於依賴人類,形成只會從人類母親傳到小孩身上的機制。也就是說,毛囊蠕形蟎不會離開人臉找尋新交配對象,即便人類頻繁交換毛巾擦臉,自家毛囊蠕形蟎也不會跑到對方臉上。

這樣近親繁殖也使毛囊蠕形蟎遺傳多樣性慢慢喪失,代代相傳後,毛囊蠕形蟎基因差異性越來越小。當基因庫不再有變化,最後就會面臨滅絕。

跨越物種的友誼

此次研究,研究人員也消除過去錯誤推論,希望替毛囊蠕形蟎扳回一點名聲。

毛囊蠕形蟎一生約2~3周。過去人們推論毛囊蠕形蟎沒有肛門,會將所有糞便存在體內,死去時造成人類皮膚出現發炎反應或痤瘡問題。但這次經過分析,研究人員發現事實並非如此:牠們有肛門。

此次研究共同作者、英國班戈大學(Bangor University)自然科學學院研究者布雷格(Henk Braig)澄清:「長久以來毛囊蠕形蟎都被錯怪了。從研究得知,牠們長久以來與人類的關係,讓牠們發展出對人類有利的部分,舉例說,牠會讓我們的毛孔不會堵塞。」

兩位英國研究者希望這次研究後,人們重新評估這些生物對人類生活的用途。毛囊蠕形蟎對皮膚健康有好處,其實牠們與人類和平共處,是共生的好夥伴。

但人類能避免毛囊蠕形蟎走向滅絕之路嗎?佩羅蒂表示「我認為我們無法阻止自然,而且我們也不該這麼做。但維持健康的肌膚就夠讓牠們繁衍下去」。

(首圖來源:「「User:Alan R Walker (talk) 09:16, 28 January 2014 (UTC)」」,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