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技話題:星月交響曲、智能航行船舶、納米材料、蛋白質、宇宙模擬軟體、原鯨類化石


1

土木雙星伴凸月,初秋天宇將奏響「星月交響曲」


▲ 北京市天文愛好者宗海陽2019年6月30日拍攝的土星特寫。(本人供圖)



天文科普專家介紹,9月17日傍晚,一輪凸月會來到土星和木星身旁,在初秋的天宇奏響「星月交響曲」。屆時只要天氣晴好,我國感興趣的公眾憑藉肉眼就能目睹到這幕「雙星伴月」的美妙景象。


土星是太陽系第二大行星,在望遠鏡中,其外形像一頂草帽,被譽為「指環王」;木星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素有「巨人行星」之稱,同時,也是太陽系自轉最快的行星。


——新華網


2

我國自主研發智能航行船舶成功海試




9月14日,我國自主研發的智能航行300TEU集裝箱商船「智飛」號,在山東青島女島海區成功開展海試。


「智飛」號具有人工駕駛、遠程遙控駕駛和無人自主航行3種駕駛模式,能夠實現航行環境智能感知認知、自主循跡、航線自主規劃、智能避碰、自動靠離泊和遠程遙控駕駛,還配備船舶航行輔助系統,可在人工駕駛模式下為駕駛員提供信息、環境認知、安全預警等支持。


——《人民日報》


3

令納米材料持久發光 為腫瘤精準切除導航



根治性切除是大部分早期惡性實體腫瘤的最佳治療方式,傳統手術中,外科醫生主要依靠主觀評估方法如組織結構、顏色和觸感等來區分腫瘤與周圍正常組織。但這種方式難以避免造成腫瘤殘留或對正常組織過度切除的可能。為此,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醫學影像科副主任趙陽課題組提出了一種新型長餘輝—染料敏化策略,實現了納米材料的超長持久發光,並成功將其應用於腫瘤精準切除的術中導航。相關研究成果日前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術中導航可在手術中利用影像學方法,將切除目標的影像數據與手術中患者的解剖結構,通過直接(病變可視化)或間接(計算機虛擬)的方法建立準確對應,並在手術中持續、實時獲取被切除病變的形態、大小和邊緣等信息,從而讓外科手術更為精準、快速和安全。熒光引導手術(FGS)作為一種已進入臨床探索的直接可視化術中導航技術,能夠在術中實時點亮癌細胞,幫助醫生判斷腫瘤邊界、發現轉移灶。


——《科技日報》


4

修復蛋白質生產錯誤能延長壽命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和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MRC)倫敦醫學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簡單模式生物中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減少蛋白質合成(生產)中的自然錯誤可以改善健康和延長壽命。9月14日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細胞代謝》上的這項新發現,首次證明了蛋白質錯誤減少與壽命之間的直接聯繫。


「DNA突變會致癌,而這也被認為是導致衰老的潛在原因之一。」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倫敦大學學院癌症研究所伊萬娜·貝多夫博士解釋說,「然而,儘管合成新蛋白質的錯誤比DNA複製過程中的突變要頻繁得多,但影響機體健康的蛋白質錯誤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


——《科技日報》


5

迄今最大最詳細宇宙模擬軟體發布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近日報道,來自日本、西班牙、美國、阿根廷、澳大利亞、智利、法國和義大利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使用世界上最強大的天文超級計算機ATERUI II,歷時一年,開發了迄今規模最大、最詳細的宇宙模擬軟體Uchuu,並免費提供給所有人使用。Uchuu也可以幫助天文學家解釋大型星系調查的結果,有望在天文學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Uchuu(日語意思是「外太空」)包含2.1萬億個粒子,跨越96.3億光年的距離,使科學家能在迄今無法想像的大小和細節層面上研究宇宙的演化。


——《科技日報》


6

埃及發現非洲最古老原鯨類化石


▲ 圖片來源:網易網



埃及環境部長福阿德日前宣布,埃及研究人員在法尤姆省的「鯨魚谷」,發現了一種生活在4300萬年前的半水生四足鯨魚化石。通過詳細分析,這被確認為在非洲發現的最早且最原始的原鯨類化石。這一發現是埃及古生物研究領域的重大收穫,引起廣泛關注。


科研人員將這種既能在陸地行走,又能在水中游泳的原始鯨類命名為「阿努比斯原鯨」。該化石所屬的物種體長約3米,重600公斤左右,水陸兩棲,強壯的頜肌使其能夠較為容易地咬住獵物,是當時海灘附近最成功的獵食者之一。不過,這一物種在進化過程中滅絕。


——《人民日報》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台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