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科技夢 | 「科學的春天」拉開向科技現代化邁進的大幕

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關懷下,一代代中國科學家懷著矢志報國的愛國主義情懷,憑藉深厚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角,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融為一體。

值此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中國科學家」微信公眾號設立了「百年科技夢」專欄,重點呈現在黨的領導下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激勵鼓舞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為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努力奮鬥。

1978年,沈善炯與羅宗洛,殷宏章參加全國科學大會留影

這是微生物生化和分子遺傳學家沈善炯與植物生理學家羅宗洛、殷宏章參加全國科學大會的留影,照片中的他們喜悅之情溢於言表。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隆重開幕,鄧小平在大會開幕式上提出了一系列著名論斷,首次把反映人與自然關係的科學技術同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現實基礎的生產力緊密聯繫在一起。

這一刻,知識界沸騰了,真切地感受到「科學的春天」來了。沈善炯和與會的科學家,特別是和他一起在五十年代初回國的科學家們備感振奮。在一組報道中,《人民日報》特別提到了沈善炯。

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簡稱「植生所」)研究員沈善炯,五十年代,在黨的關懷下,回到祖國的懷抱,為發展分子生物學進行了艱苦的研究工作……現在,他眼含熱淚,幸福地聆聽著鄧副主席的講話,心想,我為祖國填補遺傳工程研究空白的志向,到了實現的時候了。

此時,已是61歲的沈善炯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他的固氮酶結構與功能的研究獲全國科學大會獎。這一年,植生所分子遺傳研究室正式成立,沈善炯擔任植生所副所長,併兼任該研究室主任。他開闢了國內的分子遺傳學生物固氮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是中國共產黨在粉碎「四人幫」之後,在國家百廢待興的形勢下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也是新中國科技發展史上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盛會。

全國科學大會會場(圖源:新華社)

大會表彰了862個先進集體、1192名先進科技工作者和7675項科研成果。大會期間,在北京還舉辦了「全國科研成果展覽會」,展出了建國以來我國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600多項,以及我國科技戰線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大會審議通過了《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確定了8個發展領域和108個重點研究項目,為改革開放新時期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基本方針政策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3月31日舉行的閉幕式上,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發表了熱情洋溢的閉幕詞:

「春分剛剛過去,清明即將到來。『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

科學的春天,是播撒希望的春天,也是改革開放的先聲,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中心議題是討論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並提出了「大力加強實現現代化所必需的科學和教育工作」的決議。

1978年12月,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發明獎勵條例》,恢復了國家發明獎,1979年11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科學獎勵條例》,設立了國家自然科學獎。這些激勵政策表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科技創新和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

1979年,藥學家屠呦呦等人因成功研製治瘧新葯青蒿素,榮獲國家發明獎。

1981年,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因成功培育秈型雜交水稻,榮獲國家發明特等獎。

1982年,潛艇水下發射導彈圓滿成功。

1983年,銀河億次巨型計算機系統研製成功。

1985年3月,黨中央發布了《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了「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和「尊重科學技術發展規律,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對科學技術體制進行堅決的有步驟的改革」的主要內容:改革運行機制、組織結構和人事制度等,以便創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良好環境,科技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此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的若干決定》《國務院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等文件相繼出台,大膽鼓勵科技創新、著力激發科技人才活力。

中國人應當以自己的方式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鄧小平的決策下,中國把發展高技術及其產業確定為改革開放新時期科技工作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1986年3月,鄧小平親自批准實施「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即「863計劃」),選擇了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自動化技術、航天技術、激光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7個領域作為重點,並組織優秀科技隊伍,跟蹤世界高技術的發展。

「863計劃」四位倡議者合影(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

如今,「科學的春天」播下的種子已經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我國科技事業實現了從「基本跟蹤、快速追趕」到「三跑並存、領跑並跑漸多」的跨越式發展:神舟載人飛船與天宮空間實驗室實現平穩交會對接;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北斗導航衛星等成功發射運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斗號無人潛水器創造新的最大深潛紀錄;自主研發超算系統「神威·太湖之光」居世界之冠;趕超國際水平的第四代隱形戰鬥機和大型水面艦艇相繼服役。國產大飛機、高速鐵路、三代核電、新能源汽車等部分戰略必爭領域搶佔了制高點,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領跑」的躍升。

如今,廣大科技工作者在黨的領導下,正在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大力推動原始創新、應用創新、產業創新等一系列全方位創新,創新成果不斷湧現,質量水平不斷提升。科技,正在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


文:採集工程項目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參考資料:

[1]熊衛民. 金黴素·牛棚·生物固氮 沈善炯傳[M],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4.

[2]李穎.文獻中的百年黨史[M].上海:學林出版社,2021.01.

[3]王渝生.科學的春天,播撒改革開放的種子[N].科普時報,2021.5.14.

[4]本文圖片來源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除備註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