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鏡》第七季不知道大家看了沒有?
雖然第三集收到全網好評,但是讓我最感觸良多的是第五集《eulogy(悼念)》。
還是一如既往的高概念,有一個穿越照片的技術,只要戴上裝置,就可以通過一張老照片穿越進當時的場景,沉浸式回顧過去。

《黑鏡》
於是,故事的男主角——年買的菲利普,就通過穿越進一張張年輕時和女友卡蘿的合照,重新回溯了和她的愛情故事。
菲利普原以為這只是一段不歡而散的往事,他曾經恨過卡蘿,甚至把照片中她的臉全部劃花。
但在回溯中菲利普發現,卡蘿一直愛著他,是當年的一系列誤會,使得他錯過了自己的一生摯愛。

《黑鏡》
幾十年過去,卡蘿已經去世,菲利普也垂垂老矣,只能隔著照片悼念這個讓他愛了一輩子也恨了一輩子的人。
相比《黑鏡》的其他故事,這個故事略顯沉悶,但其中講述的哀傷和喪失,卻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
我們這輩子難免要面對親人、好友、愛人的離去,如何面對那時的悲痛,如何更好地處理這份哀傷,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課題。
01 關於哀傷的4個事實
1
當我們失去一個我們真正愛的人時,會感覺世界都變成支離破碎了,儘管我們不想聽到這個消息,但重建一個新的生活故事需要時間。
本質上,這就是悲傷的意義所在——調整你的生活故事,讓它包含這一可怕的事件,花時間去適應他們的缺席,同時解決面對不同未來所涉及的眾多壓力。
有兩個過程正在發生:我們必須適應失去,我們必須適應沒有他們的未來。
2
當來訪問為什麼需要這麼長時間時,可以問他們這樣一個問題:你第一次愛上這個人用了多久?這有助於他們理解為什麼悲傷不能操之過急。
人類是社會性的生物,有著緊密的聯繫,但是切斷這些聯繫會傷害到我們的內心,而拆除我們依賴他們、愛他們的複雜網路,自然需要時間。
3
當代悲傷理論認為,在直面悲傷和從失去的痛苦中抽身休息之間「搖擺不定」是可以的。那不是否認而是一種健康地對待喪失的方式。
4
你不必斷絕與死者的聯繫,學會在分離中愛他們,讓他們存在於你的世界中,同時仍然允許你在那裡發揮作用,並慢慢習慣沒有他們也能這樣做。
02
3種哀傷療愈的方法
每個人在一生當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對親朋好友的死亡。 死亡是如此決絕,不可逆轉,至親至愛的離世讓人痛苦不堪。
但大多數人,藉由時間,藉由成長,能夠慢慢地適應,然而有些人卻需要干預。國外研究表明,喪親者中大約15%的人需要不同程度的心理幫助。
面對需要哀傷治療的來訪者,心理諮詢師可以嘗試以下方法幫助來訪者。
1. 哀傷監測日誌
在逝者離開之後的6個月、1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他們仍然會感受到強烈的、持續的痛苦,並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逝者身上,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社會功能及職業功能,也增加了他們罹患身心疾病的風險。
方法介紹:哀傷監測日誌是一個表格,表格的左側是一周中每天的日期,它共有5列,分別命名為:哀傷程度最低時的得分、發生的情境、哀傷程度最高時的得分、發生的情境、一天中的平均哀傷程度,樣式如下圖所示。

圖/哀傷監測日誌示例
來訪者要對他們的哀傷強度評分,用10點計分,0表示一點也不哀傷,10表示前所未有的哀傷。
諮詢師需要指導來訪者怎樣在白天觀察自己的哀傷程度,然後在晚上進行記錄,包括記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哀傷強度(來訪者估計的自己一天中哀傷程度的平均水平,它不是哀傷最高水平和最低水平的算數平均數,而是用10點量表評估這一天哀傷的平均水平)。
哀傷監測日誌可以幫助諮詢師把治療帶到來訪者的生活當中,也有助於人們識別他們對於哀傷水平的負性自我評價。
同時,這個技術也給治療師帶來了機會:正常化這些時高時低的哀傷反應。
治療師可以根據來訪者的這些觀察向他們解釋,哀傷的平復就是這樣一個過程:有時候狀況好些,有時候狀況差些。
諮詢師可以藉此鼓勵來訪者:請允許自己有時候非常痛苦,有時候又可以把這樣的痛苦擱置一邊。

圖/pexels
2. 繪製失落的地形圖
許多青少年和成年人不僅被失落的痛苦所困擾,同時也被許多其他的情緒所折磨,比如恐懼、內疚和憤怒,這些情緒強烈且無休止。
但要注意,假如內疚的情緒是有現實基礎的,比如已故者的離世確實與他有關,這種情況不適用此方法。
方法介紹:那些因為摯愛離世而來諮詢的人,經常會帶著許多聽起來無法解決的問題來。
痛苦也許是不可能減輕的 ( 因為親人離世必然會想念,難過) ,但是諮詢師要試圖找到那些痛苦的碎片,重點對這部分展開工作。
繪製失落的地形圖就是問一系列的問題,目的在於要讓來訪學會去區分他們所體驗到的各種混雜著的、不加區分的情緒,對於特定的來訪者,會使用特定的問題。
問問題的過程大致包含以下幾步——
第一步:描述一下來訪喪失的經驗、目前的狀況。
第二步:識別那些與過去發生的或者預期要發生的事件相關的所有感受。
第三步:擴展上面的這些記憶,以及由來訪的感受所引發的那些對將來的恐懼。
第四步:區分一下哪些是與來訪目前喪失相關的感受,哪些是被來訪過去的經驗和對將來的恐懼所強化的感受。

圖/pexels
3. 多次喪失及「影響圈」技術
在團體治療當中,尤其在工作坊的設置下,「影響圈」技術對於那些經歷多次喪失、並且每次喪失都是多重的喪親者來說,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體驗性活動。
多次且多重的喪失充斥著整個人的意識和感覺,使得哀悼者無法將這些喪失區分開來,單獨地去看待這些喪失,這樣就阻礙了哀悼者去尋求療愈的可能性,維持了哀痛反應。
「影響圈」的練習就是讓參與者嘗試識別喪親所帶來的一切,包括破壞性的方面和承認這個喪失,也要看到轉化性的方面, 識別喪失之後所產生的積極成長的方面。
諮詢師要和來訪者討論每一次的喪失,以及每次喪失之間的關係,以及每個喪失事件帶來的影響,即後續的喪失,可以在白板上畫一個巨大的金色圓環,來代表影響圈。
在練習過程中,讓參與者用不同顏色的筆在「影響圈」畫出一個楔形的區域表明每次喪失對他的影響範圍,並寫出這次喪失所帶來的影響。鼓勵參與者講述這個過程以及他們的情緒反應。
這個練習的其中一部分目的是要識別出發生了哪些成長,參與者可以選擇不同的貼紙表明哪些是他們的療愈部分,並把這些貼紙放在合適的楔形區域上。
當參與者講述這個練習過程時,他們會描述每一次的喪失,這些喪失的影響, 以及在這次練習中學習到了什麼,有哪些成長。
他們也會說明做這個練習時的情緒感受,以及這個練習帶給他們的結果。
大多數做影響圈練習的人發現,當他們承認了自己所經歷的喪失時,他們就了解了為什麼他們無法繼續前行。
03 哀傷治療與創傷干預
如果想學習更多哀傷治療的理論與技巧,探索和了解國際上領先的喪失理論、當代喪親模型,可以學習哀傷療愈課程。
簡單心理推出《哀傷治療與創傷干預專題課》課程,全球哀傷治療領域領軍人物羅伯特·A·內米耶爾親授!理論+實操+臨床觀摩,助你熟練掌握哀傷治療專業技能。
羅伯特·A·內米耶爾(Robert A. Neimeyer)博士是當代哀傷研究與干預領域令人矚目的領軍學者。
他出版了30多本關於悲傷治療技術和悲傷與表達藝術的書籍,例如《悲傷治療技術:諮詢喪親者和悲傷的創造性實踐》和《表達藝術:創造意義的實踐》等多本著作。

註:羅伯特·A·內米耶爾著,豆瓣評分8.3
作為孟菲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內米耶爾博士積極從事相關臨床實踐,他於2001年提出了後現代建構主義意義重建理論並成功地將其應用於臨床哀傷治療中。
目前,羅伯特·A·內米耶爾博士擔任波特蘭喪失和變遷研究學院(IP)的院長。
波特蘭喪失和變遷研究學院(PI)在哀傷治療方面提供高水平的專業繼續教育,專註於幫助治療師、諮詢師、社會工作者、生活教練、牧師,以及其他與努力重建自己生活的人一起工作的專業人士建立專業能力。
PI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培訓體系,為世界各地的專業人士提供豐富多樣的高水準培訓課程。
5月29日即將開課!
原價1520元,活動價:1020元
⬇️掃碼二維碼了解詳情⬇️
04 怎樣跟隨羅伯特·A·內米耶爾學習
羅伯特·A·內米耶爾博士以建構主義心理學流派為基礎,提出重新建構生命意義在解決哀傷問題,應對哀傷障礙的重要意義。

重新建構生命意義最常用的方式包括,理解建構 (Sense Making)、尋求益處 (Benefit Funding) 、身份認同改變(Identity Change)。
我們的課程正是與此相結合,分為三個模塊:理解哀傷:哀傷的評估與干預、重建聯結:重整依戀關係、重建意義:整合喪失、療愈創傷。
確保學員學習完成後,能夠在臨床中進行哀傷治療,能夠有效幫助來訪者,將喪失的現實融入他們正在進行的生活故事中,同時也重建他們與重要他人的持續聯結。
1. 內容全面且專業
探索和了解國際上領先的喪失理論,認識喪失後適應的本質及過程,借鑒依戀、創傷、敘事、家庭系統和意義重建等取向,深入學習哀傷治療的核心干預技術
2. 本土化適配
結合東方文化背景,講授在特定環境中技術的應用方式及注意事項
3. 專業臨床觀摩
結合對臨床片段的觀摩,了解眾多治療工具的具體使用方法,能夠在實踐中掌握和靈活應用它們
👇上下滾動查看更多👇





註:課程大綱供參考,具體以授課內容為準
5月29日即將開課!
原價1520元,活動價:1020元
⬇️掃碼二維碼了解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