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廳觀察丨多領域密集互動 中歐關係是否「回暖」?

2025年05月17日22:50:15 科學 1332

在中歐建交50周年之際,中歐交流熱度近期出現增加勢頭,面對美國不斷通過關稅擾亂國際貿易秩序,近幾個月來,中歐多領域的密集交往釋放出了哪些最新信號?

 

歐洲的反思:謀求戰略自主並尋求夥伴多樣化

就在16日,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剛剛結束對瑞士和法國的訪問後,17日,丹麥外長又開啟了其訪華行程。在上周舉行的第十次中法高級別經濟財金對話上,法方明確表示,高度重視對華關係,雙方還簽署了中法禽肉和種禽種蛋合作文件。此前,瑞士也同樣表達了同中方加快推動自貿協定升級談判,維護全球產供鏈穩定的願望。此外,在本月初,歐洲議會和中方同步全面取消相互交往限制。中方近期也表示,歡迎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適時聯袂訪華並舉行新一次中歐領導人會晤。

今年以來,中歐開啟了密集高層互動,目前,已有包括西班牙首相、葡萄牙外長、法國外長、丹麥外交大臣相繼訪華,來自英國、義大利以及歐盟的多位高級官員也與中方展開了多個領域的對話交流。上月,歐盟還開始與中方就中國電動汽車進口問題展開談判,有分析認為,歐洲正在釋放對華緩和信號。

藍廳觀察丨多領域密集互動 中歐關係是否「回暖」? - 天天要聞

近年來,歐洲就涉華問題一度與美國保持高度協調,2019年3月,歐盟就在中歐關係的定位中,加入了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的表述。此後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被歐洲議會「凍結」。歐洲又跟隨美國以「泛安全化」視角看待中歐關係,「產能過剩」「反補貼調查」等一度成為歐洲對華認知與舉措的關鍵詞。

但面對今年特朗普上台後,其大力推行「美國優先」,對全球無差別揮出關稅大棒和美國在北約事務上不斷回撤,歐洲開始反思依賴美國所付出的代價。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趙永升對《藍廳觀察》記者表示,歐盟意識到現在已不能完全依靠美國,歐洲需要自主,以真正能從歐洲、主要是歐盟的發展和利益角度出發,實現戰略自主、防衛自主,經濟自主,包括國際合作夥伴的多樣化。而中國被其認為是可靠的合作夥伴。

 

中歐關係仍面臨挑戰 解決分歧需不忘初心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歐洲內部的對華理性聲音明顯增加。幾天前,曾一度強調「對華去風險」的歐盟領導人在慶祝中歐建交50周年給中方的賀電中,直接用「彼此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來形容中歐關係,並表達了同中國加強交往合作、攜手應對共同挑戰的願望。當前,中歐關係有著怎樣的基礎?未來有著如何的走向?繼續來看記者的觀察。

過去50年來,儘管中歐之間有分歧和摩擦,但雙方在經貿、政治、科技等領域的合作均取得重大進展。目前中歐已建立起領導人會晤機制和五大高級別對話以及70多個對話機制。

經貿合作更成為中歐關係發展的重中之重。建交半個世紀以來,雙方貿易額增長了300多倍。商品的類別也從傳統的服裝、鞋帽、玩具拓展到機械設備、汽車、光伏產品等高端製造業。中國和歐盟貿易量已超過全球四分之一。據中國海關統計,今年一季度,中國對歐盟的進出口額達1.3萬億元,相當於中歐每分鐘都有超過1000萬元的貿易往來。

藍廳觀察丨多領域密集互動 中歐關係是否「回暖」? - 天天要聞

中國歐盟商會副主席李滌凡對《藍廳觀察》記者表示,中歐在經貿和工業領域高度互補,對於中歐來說實現了互利共贏。目前,我們的合作已幾乎覆蓋了所有領域。有人說,投資中國會面臨風險,但我們認為,不來中國才會面臨風險。

就在上個月,中歐雙方正式簽署《綠色科技合作備忘錄》,未來三年將共同投資150億歐元,聚焦氫能、儲能、碳捕集等六大領域,打造全球最大的跨國綠色技術研發聯盟。但不可迴避的是,受歐盟內部對華認知差異、其政策的不穩定性、烏克蘭問題以及中美歐關係等影響,中歐關係的發展仍面臨著挑戰。

藍廳觀察丨多領域密集互動 中歐關係是否「回暖」? - 天天要聞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接受《藍廳觀察》記者採訪時分析指出,中歐雙方的差異是與生俱來,無法擺脫的。但是事實證明,中歐之間已經形成了巨大的經濟共生關係。中歐之間要做不受制於、不依附於第三方的健康夥伴,同時也不針對第三方。最重要的是需要保持初心,要始終堅持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定位,要通過相互溝通對話來尋求對多極化世界發展的共識。

中國和歐盟是推動多極化的兩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兩大市場、倡導多樣性的兩大文明。目前,中歐關係已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雙邊關係之一。中歐關係的發展歷程也表明,中歐的靠攏從不是應急之策,而是中歐雙方在產業鏈、經貿合作、多邊國際秩序等多領域的深度利益融合。歷史也證明,中歐只有獨立自主、相互尊重,才能實現共同發展、互利共贏,讓中歐關係不僅惠及彼此,更為世界增添穩定性。

©2025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民間神獸 馬蜂 - 天天要聞

民間神獸 馬蜂

馬蜂,這種在我們生活環境中並不陌生的昆蟲,常常帶著讓人又懼又奇的色彩。當它們在屋檐下築起蜂巢,或是成群飛舞時,總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大多數人對馬蜂的印象可能僅停留在其蜇人時帶來的疼痛與恐懼上,然而,馬蜂的世界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為豐富。
漢邦科技張大兵:國產色譜領域的逐夢領航者 - 天天要聞

漢邦科技張大兵:國產色譜領域的逐夢領航者

《科創板日報》5月17日訊(記者 陳俊清) 張大兵,迎來高光時刻。5月16日,漢邦科技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掛牌敲鐘上市,交易首日,市值42.69億元,張大兵是其實控人。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敲鐘現場,張大兵表示,漢邦科技將以此次上市為契機,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不斷優化產品結構,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渠道,堅定不移地...
藍廳觀察丨多領域密集互動 中歐關係是否「回暖」? - 天天要聞

藍廳觀察丨多領域密集互動 中歐關係是否「回暖」?

在中歐建交50周年之際,中歐交流熱度近期出現增加勢頭,面對美國不斷通過關稅擾亂國際貿易秩序,近幾個月來,中歐多領域的密集交往釋放出了哪些最新信號? 歐洲的反思:謀求戰略自主並尋求夥伴多樣化就在16日,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剛剛結束對瑞士和法國的訪問後,17日,丹麥外長又開啟了其訪華行程。在上周舉行的第十次中法...
人在太空,如何與微生物和平共處? - 天天要聞

人在太空,如何與微生物和平共處?

空間站作為一個複雜、封閉、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為航天員長期駐留創造了良好環境,同樣也為微生物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條件。空間站微生物的來源是什麼?可能造成哪些影響?如何防控?一起來了解下吧。01 空間站微生物從何而來?微生物是一類數量繁多、分布廣泛且適應性極強的群體,可通過多種途徑進入空間站。這些微生物在溫...
世界高血壓日丨精準測量、科學控壓,守護生命「無聲防線」 - 天天要聞

世界高血壓日丨精準測量、科學控壓,守護生命「無聲防線」

2025年5月17日是第21個「世界高血壓日」,主題延續「精準測量,有效控制,健康長壽」。作為全球心血管疾病的首要風險因素,高血壓被稱為「無聲殺手」,中國2.45億患者中近半數不知曉病情,農村患病率已超城市,年輕化趨勢顯著。高血壓:潛伏的「血管炸彈」長沙市望城區人民醫院專家介紹,高血壓是血液對血管壁的持續高壓狀...
新疆多地現不明飛行物,目擊者稱和月亮一樣亮,幾秒內突然加速消失,氣象部門回應 - 天天要聞

新疆多地現不明飛行物,目擊者稱和月亮一樣亮,幾秒內突然加速消失,氣象部門回應

極目新聞記者 陳洋洋5月16日晚,新疆烏魯木齊夜空中出現不明飛行物,引髮網友熱議。多位目擊者向極目新聞記者表示,該飛行物分為上下兩個扇形,中間有一條很明顯的分隔線,在夜空的襯托下特別明亮,當時有很多市民都掏出手機拍下了這一畫面。網友xerman拍下的不明飛行物烏魯木齊網友xerman告訴記者,當晚10時56分,他和朋友...
魚的記憶只有7秒?她用實驗說「不」,原來他們這樣發現好問題 - 天天要聞

魚的記憶只有7秒?她用實驗說「不」,原來他們這樣發現好問題

如何用基因編輯技術去除病變細胞?量子糾纏未來能否實現超光速通信?今天的張江科學會堂,「問題」格外多。這些問題來自「天問杯」學生好問題徵集活動,以懸掛、光影和展板形式出現在公眾眼前,體現了挖掘兒童和青少年好奇心、培養他們科學思維能力的重要價值
應急科普丨這樣應對「風」險 - 天天要聞

應急科普丨這樣應對「風」險

大風天氣可能造成高空墜物、廣告牌墜落、樹木傾倒等增加戶外作業和出行安全風險還可能引發火災事故防範這些潛在「風」險這樣應對!來源:中國應急管理報社融媒體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