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4日
《人民日報》刊登
2024年國家獎學金
獲獎學生代表名單
東南大學人工智慧學院
2022級本科生田昱錕、
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
2021級博士研究生段升順
光榮入選
一起來看看他們的事迹吧!


人工智慧學院2022級本科生
田昱錕

田昱錕,東南大學人工智慧學院2022級大三本科生,東南大學首屆科創之星,曾獲國家獎學金、校長獎學金等榮譽;目前共斬獲國家級獎項9項(特等獎2項、一等獎3項),省級獎項3項;主持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青年開放課題1項,主持或參研7項SRTP項目(國省級3項),產出第一作者在投CCF-A頂會1篇。曾前往貴州榕江支教,獲評教育基金會優秀志願者。
初中時心中埋下的種子
時間回到2018年,一系列科技領域的突發事件,讓技術封鎖、「卡脖子」等陌生的名詞開始出現在新聞上,這在當時正讀初中的田昱錕心中埋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當時我就想,要學習尖端技術,用科技保護祖國!」
之後,田昱錕以優異成績考入東南大學,並迅速嶄露頭角:他一方面夯實基礎,在多門核心專業課中獲得課程最高分,成績名列前茅;另一方面勇攀學術高峰,深耕人工智慧領域,主持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青年開放課題、主持參研7項SRTP項目(包括3項國、省級項目)。經歷過無數個潛心學習的漫漫長夜,他的報國決心愈發堅定,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學習中。終於,千帆過盡,始見真章,他在今年分別以第一作者和共同作者投稿兩篇CCF-A頂會並申請發明專利兩項。展望未來,他將繼續鑽研人工智慧關鍵問題,為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奮鬥。
帶領戰隊斬獲佳績
從進入大學開始,田昱錕連續兩年作為隊長帶領東南大學戰隊參加ERCC中國教育機器人大賽,均斬獲國家級特等獎及賽項冠軍的好成績。從大一的臨危受命到大二的成功衛冕,他帶領隊伍一路披荊斬棘、勇往直前。

此外,在RoboMaster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中,他擔任3SE戰隊2024賽季技術組負責人之一,負責視覺技術攻堅。他的任務是在所剩無幾的備賽期從無到有搭建高精度神經網路方案,完成數據集構建、模型訓練等一系列任務。最終,在他的帶領下,整個演算法團隊合力完成攻關,戰隊成績取得巨大突破,從省賽的三等獎躍升至區域賽一等獎,時隔多年晉級全國賽,在之後的國賽中榮獲國家一等獎,取得東南大學戰隊歷史最佳成績。
走進大山傳遞知識火炬

田昱錕於2023年暑假前往貴州省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支教,走到大山深處,傳遞知識火炬。榕江的夏天十分酷熱,支教所住的宿舍卻沒有空調,支教團就把床板鋪在地上,伴著地磚的涼意入眠。該項目最終獲得東南大學十佳社會實踐提名,受到了新華網、學習強國等媒體關注,榕江一中和縣科教局也送來感謝信和志願服務證書。
之後,田昱錕又來到廣東省康樂村,擔任志願者慰問麻風愈後老人。看到無指老人面臨的種種生活困難,他結合所學知識,與疾控中心科研人員合作設計製作了專門的輔助工具,申請了兩項實用新型專利並獲得授權。這兩種專利產品都已無償贈送給了老人。其事迹在報紙頭版、電視新聞等媒體上廣泛報道,成為學生科技助殘的典範。《今日花都》在報紙頭版評價道:「這不僅提升了老人們的幸福感,也展示了中國青年在科技創新與助老助殘方面的責任和擔當。」
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2021級博士研究生
段升順

段升順,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2021級博士研究生。本科就讀於東南大學電子學院,碩博培養導師為吳俊教授。曾3次獲得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寶鋼優秀學生獎,東南大學首屆校長獎學金,以及東南大學青年五四獎章。圍繞柔性觸覺感測器與集成系統,在Science Advanc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發表論文25篇,授權發明專利21項。承擔首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博士研究生)。研發的多款觸覺感測器在民用產品和重要裝備中得到應用。相關成果已實現專利轉化3項,獲江蘇省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獎三等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黑科技」專項賽國家二等獎等。
突破觸覺感知核心技術
作為新時代科技工作者,段升順始終以突破觸覺感知核心技術為己任,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柔性觸覺感測器領域開展系統性創新研究。針對西方對我國實施技術封鎖的現狀,他依託所參與的項目,攻克高靈敏檢測、高穩定運行、多模解耦三大難題,成功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觸覺感測器,為我國機器人技術發展和工業4.0轉型升級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段升順實現了三項技術突破:第一,實現高靈敏力感知技術突破,針對微應力檢測失效問題,創造性構建機械誘導有序納狹縫結構,實現亞毫牛級檢測(0.43mN);第二,聚焦高穩定力感知創新,針對異質界面動態失穩導致機電穩定性差的技術瓶頸,提出高界面能化學鍵橋接技術,萬次循環載荷下性能衰減穩定<5%;第三,突破多模解耦感知技術,提出跨尺度異質垂直疊層集成方法,通過優化多場能量耗散路徑,在器件層面本徵實現力-熱-光-電多模態感知,串擾率<9%。上述創新成果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國際Top期刊,以及中國科協與Science合辦的期刊《Research》上,成果被Science以及國自然科普快訊專欄報道。
競賽突破帶動成果轉化

在競賽與科研成果轉化方面,段升順基於科研創新積累,積极參加省部級以及企業科技競賽,獲得過日內瓦發明展銀獎、「互聯網+」國際賽道銅獎以及歌爾杯高效VR、AR挑戰賽二等獎等。共發表授權專利21項,積極與領域龍頭企業深度產教融合,完成轉讓專利4項。相關觸覺感知技術應用於國產固晶裝備,已在存儲晶元封裝鍵合產線實現規模化應用,為解決集成電路封測裝備國產化難題作出了貢獻。
以身作則發揮榜樣作用

作為科研團隊的老成員,段升順以身作則,通過參與科研項目、分享研究心得、指導論文寫作等方式,幫助低年級學生提升科研能力和創新思維。帶領本科生和研究生團隊歷時三年攻克人工電子皮膚研發難題。通過數十次方案迭代,突破材料物化屬性匹配、多模態感知融合等關鍵技術,於2022年成功研製出具備14種屬性刺激響應能力的超屬性多響應電子皮膚。獲挑戰杯黑科技專項賽國家二等獎,被新華社、中國青年報等十餘家主流媒體專題報道,並登上微博熱搜榜。
他不僅傳遞了科學研究的精神,還為團隊營造了良好的學術氛圍,助力更多年輕科研人員成長。指導本科生髮表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篇,IEEE國際會議2項,EI檢索期刊1篇;指導碩士研究生在《Science Advances》、《Research》等SCI期刊發表論文5篇。
祝賀兩位同學!
為止於至善的東大人點贊!
新媒體工作室
往期精選 Editors' Choice
部分內容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蔣子羲 楊晴晴
校對|溫晉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