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水中出現的「爆爆珠」是什麼?有什麼危害?專家詳解

2025年01月17日23:32:09 科學 1552

近段時間,廣東深圳灣公園附近的海水中突然出現大片褐色物質,這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記者來到深圳灣公園的海風運動公園看到,這一海域出現了大量類似「爆爆珠」的氣泡狀懸浮物。

最近海水中出現的「爆爆珠」是什麼?有什麼危害?專家詳解 - 天天要聞

記者發現,不少懸浮物還被海浪衝上了沙灘。

諮詢得知,水中這些聚集的褐色物質是一種名為「球形棕囊藻」藻類暴發增長所致。

最近海水中出現的「爆爆珠」是什麼?有什麼危害?專家詳解 - 天天要聞

深圳市市政工程諮詢中心顧問 熊楊:每年到這個季節都會有一些赤潮,藻類暴發以後,它可能對海洋的水體裡面的含氧量會有些影響,因為它過度生長會消耗掉一些氧氣,對我們海水裡的一些生物,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影響。

深圳灣海灘現大量棕色「爆爆珠」到底是啥?

原來是藻類,那麼這些藻類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和赤潮有什麼關係?這些像「爆爆珠」一樣的藻類引發大量市民關注,可以用手去觸碰嗎?這些藻類有什麼危害嗎?

像「爆爆珠」的藻類如何形成?和赤潮有何關係?

我們先來看看這些像「爆爆珠」一樣的藻類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和赤潮又有什麼關係?來聽聽專家的介紹。

最近海水中出現的「爆爆珠」是什麼?有什麼危害?專家詳解 - 天天要聞

中國科學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站長李剛介紹,赤潮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藻類在適合其生長的環境中大量繁殖,就會出現成片海域看到這種藻類的現象。而引起華南地區海邊赤潮的藻類是球形棕囊藻,這種藻類以褐色為主,當其成片在海里出現,人們就會看到海水略微發褐色,這就是大家所謂的赤潮。在科學上,科研人員們稱之為「藻華」現象。

中國科學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站長 李剛:每年都有的,其實在不同區域,在不同海域,種類可能不一樣。在咱們國家的近海海域從南到北,實際上都是非常普遍的一個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是跟它的環境有關係,不只是水體的環境,比如水體的營養鹽濃度的升高,再一個就是說,比如這段時間它的降雨比較少,這個可能適合它生長,還有一個就是風力的大小,還有光照的情況,晴天比較多的時候,光就比較充足,這個也是一方面。其實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方面,這個藻在生長的過程中,它會聚團,它就形成一個球狀,相當於是一個它的群體,它形成球之後,浮遊動物它個體都比較小,它就吃不了,它嘴巴沒有那麼大,所以這個也是一方面。

此次在華南沿海出現赤潮現象會持續多久?

那麼此次在華南沿海出現的赤潮現象,還會持續多久呢?專家表示,從目前情況看,預計赤潮的持續時間不會太長。

最近海水中出現的「爆爆珠」是什麼?有什麼危害?專家詳解 - 天天要聞

中國科學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站長 李剛:區域的赤潮現象,有時候持續一周,或者是兩周。有些如果今天它已經暴發了,第二天其他因素,天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可能很快就會消失了。這個區域一旦出現了你看到的赤潮,估計一周之內它肯定會消失了,因為你看到了之後,它已經接近於達到赤潮的頂峰了。

形成此類現象的藻類家族還有哪些成員?

除此次酷似「爆爆珠」的球形棕囊藻外,形成此類現象的藻類家族還有不少成員。比如「藍眼淚」現象,其實也屬於赤潮的一種。高密度的夜光藻隨著風浪聚集,在夜間受到擾動刺激時,儲存在體內的大量熒光素在熒光酶的氧化下,迅速發生反應,將大部分能量轉換成藍色熒光,形成如夢似幻的景象,一般出現在每年3月至10月,尤其是在春末夏初之際。

最近海水中出現的「爆爆珠」是什麼?有什麼危害?專家詳解 - 天天要聞

藻類除了能在水裡形成奇特景觀,在雪中也有。此前,南極就曾多次出現過粉紅色的「西瓜雪」現象,這其實就是雪中的極地雪藻在相對溫暖的環境中迅速生長,其體內含有蝦青素防止紫外線輻射,所以呈現出紅色。

赤潮會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那麼出現赤潮到底會不會對人體有害呢?赤潮現象的出現,代表這一區域水體環境變差了嗎?

最近海水中出現的「爆爆珠」是什麼?有什麼危害?專家詳解 - 天天要聞

中國科學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站長 李剛:這個是對人體還是有影響的,因為這個棕囊藻是一種產毒的藻類,它的細胞內會生產一些溶血性的毒素,這個對人體是有傷害的,建議不要下水。它的細胞分解了,會產生大量的泡沫,一些蛋白溶出來之後,經過微生物的分解,它會形成一些刺激性的味道,就像硫化氫之類刺激性的味道,確實對海洋的景觀也是很不好的。一旦要出現了這種棕囊藻,還是要引起當地的重視。

專家稱,雖然因棕囊藻而出現的赤潮會短期給華南沿海造成影響,但是從長期環境監測來看,這些年,這一帶地區的海洋環境正在逐年變好。

最近海水中出現的「爆爆珠」是什麼?有什麼危害?專家詳解 - 天天要聞

中國科學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站長 李剛:我們在大亞灣這個海域,已經監測了三十幾年了,經過這個數據上來看,包括浮游植物的這種多樣性,包括它的均勻度上來看,特別是在近五六年,其實是非常穩定的。深圳這個區域,包括大亞灣這個海域,它的生態環境、水質環境是在變好的。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我國首款航天大模型 讓衛星管理更聰明 - 天天要聞

我國首款航天大模型 讓衛星管理更聰明

隨著天上的衛星組網越來越多,這些衛星如何更加智能、高效地管理成為行業面臨的一個問題。我國首個航天大模型,正在助力衛星管理更聰明。航天大模型「華山」,首次將大語言模型應用在航天領域的產品上,運用AI幫助用戶完成航天器智能操控、軌道計算與分析、指令代碼生成等航天器在軌管理工作。通過數據學習,它可以快速且智...
大熊貓「荷風」「蘭韻」正式亮相奧地利美泉宮動物園 - 天天要聞

大熊貓「荷風」「蘭韻」正式亮相奧地利美泉宮動物園

當地時間5月14日,來自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大熊貓「荷風」和「蘭韻」正式亮相奧地利維也納美泉宮動物園。當天,美泉宮動物園為「荷風」和「蘭韻」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奧地利總統亞歷山大·范德貝倫發表致辭。現場觀眾熱情高漲,眾多兒童歡呼雀躍,
資深研究員親授AI實操秘籍,助力醫學研究設計效率翻倍! - 天天要聞

資深研究員親授AI實操秘籍,助力醫學研究設計效率翻倍!

我們都知道醫學研究方案設計耗時又耗力?面對複雜的實驗邏輯和文獻海量信息,如何快速產出高質量方案呢?我想這一直是大家迫切想要解決問題吧!那今天刷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有福了,本文結合梅斯醫學資深研究員張磊博士直播乾貨,手把手教你用AI拆解研究目標、優化實驗設計,文末還附贈工具試用入口!【研究方案設計的前置知...
我國科學家率先「看見」固體氫的最精細結構 - 天天要聞

我國科學家率先「看見」固體氫的最精細結構

常溫常壓下,氫以氣體狀態存在。高壓下,氫結晶為固體。而超高壓下固體氫的原子排列方式一直是未解之謎。14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一項重大突破:由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團隊用X射線納米探針首次「看見」固體氫的複雜晶體結構。這是目前世界上固
早讀|「天數天算」,AI邁向太空 - 天天要聞

早讀|「天數天算」,AI邁向太空

早上好!上觀新聞『早讀』來啦!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農曆四月十八上海多雲到陰,下午起局部地區有短時小雨,22~29℃§今日關注「天數天算」,AI邁向太空※ 5月14日12時12分,國星宇航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太空計算星座021任務12顆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標誌著全球首個太空計...
與總書記交流的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年輕人,在探索什麼前沿領域? - 天天要聞

與總書記交流的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年輕人,在探索什麼前沿領域?

人工智慧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4月29日,是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青年科研團隊終生難忘的一天。他們在「模速空間」參加一場以「下一代智能體的自主進化」為主題的沙龍時,與習近平總書記作了面對面交流。這些年輕人在探索什麼前沿領域?他們身處的科研環境如何?記者來到毗鄰「模速空間」的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采...
生命,居然也可以懸在邊界上,不活不死…… - 天天要聞

生命,居然也可以懸在邊界上,不活不死……

17 世紀末,一位自學成才的科學家安東尼·范·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展開了一項讓他重新思考「生命是什麼」以及「生命的邊界在哪裡」的探索。這段旅程不僅顛覆了他自己的世界觀,也在科學和哲學界激起了波瀾,影響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