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見習記者 張靜嫻
攝影記者 黃士峰 宋枕濤 劉子靚
通訊員 姜勝來
「作為女性,首先要獨立,其次要自強和自立。希望在我們省、我們國家湧現出更多的傑出的女性科技人員。」1月6日,2025年湖北省科技創新大會在武漢洪山禮堂拉開序幕。作為唯一一位走上「院士專家紅毯」的女科學家,丁文紅現場寄語女性科技工作者。
丁文紅是武漢科技大學教授,也是「國家卓越工程師」。30多年來,她始終活躍在鋼鐵技術開發的前沿,改變我國大型冷連軋技術依賴進口的歷史,攻克殘餘應力調控世界難題。她變革了傳統淬火、回火殘餘應力調控技術,近三年為企業新增利潤近16億元。

與鋼鐵「較勁」32年
火光飛濺、焊花飛舞,這是丁文紅最熟悉的場景。1992年,丁文紅碩士研究生畢業後,進入了武漢鋼鐵設計研究院,正式開始了她的「鋼鐵生涯」。
冷連軋機是鋼鐵行業中技術難度高、產品質量影響大的關鍵機組。2000年前國內主要依賴進口設備,並且設計院習慣於做引進的項目,難度小,回報高。1999年,鞍鋼提出採用國內自主集成方式建設冷連軋機機組,面對技術的難題加上東北與南方的氣候差異,丁文紅主動站了出來。

丁文紅 (學校供圖)
面對巨大壓力,丁文紅反而有著「自己可以去創新突破」的激情。她毅然承擔起機組最為核心的液壓伺服系統和控制功能的開發,經常在鋼廠一待就是一天,最終與合作方一起,共同建成了國內首套依靠自己技術力量完成的大型冷軋寬頻鋼生產線,結束了我國大型冷軋機組長期依靠進口的歷史,也改寫了國內冷軋的建設模式。
此後,丁文紅依然沒有停下探索核心技術的腳步。在鋼鐵的製造過程中,鋼板經過前期的冶煉和加工會產生殘餘應力,這會導致鋼板在後期切割、焊接、衝壓等過程中產生變形,影響生產和銷售。少數發達國家封鎖技術、壟斷市場牟取暴利。
從2006年開始,丁文紅深入研究高強鋼產品中殘餘應力問題,想辦法抑制應力,減少變形。在鋼板的加工過程中,丁文紅觀察到鋼廠會反覆在平整機和矯直機上操作,流程複雜低效,於是她創新性地想到將鋼板的矯正過程和平整過程合二為一,來提高加工效率,降低材料損耗,更好地服務汽車製造等行業。
由於國內外沒有成功的案例,丁文紅只能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學習,最終研發出矯直平整系列成套技術及裝備。2008年至今,矯直平整技術已成為首鋼、寶武、漣鋼、河鋼等大型鋼企不可或缺的關鍵工序,核心裝備的直接銷售收入突破10億元。
「放開手腳就可以做到更好」
接連取得突破性成果後,丁文紅卻產生了新的想法。她意識到,要想從源頭上控制材料的殘餘應力,就需要從理論上揭示殘餘應力的機理機制,然而國內外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幾乎是空白。不少同行建議她放棄這個方向,她卻毅然堅持,深入研究。
為了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她更專註和深入地進行研究。2016年,經慎重思考後,丁文紅做出了她人生中的一個重要決定:放棄分公司總經理的職位和高薪,走上高校講台和研究崗位,全力以赴突破殘餘應力與組織交互影響的基礎理論,解決行業發展難題。

丁文紅和學生在一起 (學校供圖)
剛開始,研究並沒有丁文紅想得那麼順利。「那時還是很痛苦的,因為一切從零開始,我沒有了自信的資本,大家對我不了解,同時也沒有資源來支撐研究。」丁文紅笑著講述到,最開始來學校的時候沒有錢去買裝備,她就從實驗室「撿」別人不要的,將設備重新修復之後再配上檢測工具進行使用。
目前,丁文紅已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0餘項。但相比獲得的榮譽,幫助企業解決難題更讓她高興。她的研究成果助力中國鋼鐵企業「脫胎換骨」,製備出兩大系列二十餘個品種的低應力超高強鋼產品,突破了四個世界之最。在多家大型鋼鐵企業應用,近3年新增利潤近16億元,並實現了向歐美等鋼鐵強國的出口。
「鋼鐵報國的『接力棒』傳遞到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我們要不畏艱難、潛心研究,推動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鑄就科技強國、製造強國的『鋼鐵脊樑』。」在湖北省科技創新大會現場,丁文紅寄語青年女性科技工作者,「女性科技人員正在發揮更多的作用,承擔更重要的科技角色,女性科技工作者放開手腳就可以做到更好。」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