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絕大多數的動物,在成年後都會建立自己的棲息之所,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有一個可供休息的地方,另外一方面是為了擁有一個繁衍下一代的場地。
一般來說,動物因為生存技能,以及所處的環境,這個棲息之所選擇也會有所不同,像一些動物會把棲息之所安置在地下,也有一些安置在樹洞、岩縫和山洞之中。無論如何,這些動物的棲息之所都比較簡陋,都是利用周圍環境所建立。
然而,在自然界中,有這樣一種動物,其建立的棲息之所,無論是複雜性、還是技術能力都遠超其他動物,說其僅差人類的棲息之所也不為過,這就是鳥類所建造的巢穴,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鳥窩」了。
但是,熟悉鳥窩的人都知道,鳥窩與人類的居所有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人類的居所都是側面開門,也就是說從居所的側面進出。
鳥窩卻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鳥窩開口大多朝上,鳥類為何會這樣設計鳥窩,在遇到大暴雨的時候,這樣的設計不就像一個「碗」一樣,把水都裝起來了嗎?
聰明的鳥類
鳥類雖然大腦比較小,但是這個精小的大腦結構,與人類在某些方面與哺乳動物有著許多相似性,這或許是進化過程中的一種生存策略。
鳥類的大腦中存在一些類似哺乳動物的大腦皮層結構,這些結構在處理感知信息的時候,具有獨特的優勢,在記憶力、推理能力和空間認知方面都起到關鍵作用。
鳥類中的一些成員,像烏鴉和鸚鵡,就以出色的問題解決能力而出名,它們不僅可以使用工具來獲取食物,並且還能記住人類的面孔,這些都表明它們具有高度的認知能力,能夠理解和處理複雜的信息。
除了信息感知能力外,鳥類還具有超強的記憶力,特別是一些遷徙的鳥類,在遷徙的過程中,它們能夠記住上千個地點,這有利於它們在遷移路線上尋找食物和棲息之所,此外,在食物充裕的時候,一些鳥類在遷徙的過程中,會藏匿食物,以便於來年能夠在短時間獲取食物。
在經過一年時間後,鳥類不僅記住了曾經藏匿的食物,並且還記住了藏匿的地點,這種記憶力,甚至超過了很多人類。
除了這些外,鳥類的推理能力也非常厲害,一些鳥類可以通過觀察其他鳥類來學習新技能,而這種能力,正是人類區別其他動物,脫穎而出的能力,也是智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好在鳥類的腦容量比較下,否則的話,或許就沒有人類什麼事了。
另外,鳥類還可以通過試錯來解決問題,它們可以多次嘗試打開設計複雜的盒子,以獲取盒子中的食物,而這個試錯的技能,是現代科學發展的重要手段。
通過上面,可以看出,鳥類的聰明,已經超過了很多動物,也正是如此,才能設計和建造複雜的巢穴,而其巢穴開口向上,也是鳥類聰明的一個表現。
鳥窩為何開口朝上,這裡面有學問
絕大數鳥窩一般都是圓形和半圓形的結構,而圓形結構是所有結構中最為穩健的結構,這種結構不僅可以分散風力,還可以減少風吹雨打對鳥窩的破壞。
而鳥窩大多開口朝上,主要原因是鳥類在進化的過程中,為了在惡劣自然環境中能夠生存,多項選擇後,留下來的最優方式。
大多數鳥類,相對於昆蟲來說,是食物鏈頂端的存在,而相對於其他大型猛禽和蛇類來說,它們又處於食物鏈的最低端。
如果鳥窩開口朝下,或者從側面開門的話,容易被堵在門口,也就是容易被一鍋端了。而開口朝上的話,不僅有利於鳥類觀測周圍的環境,在遇到危險的時候,由於開口朝上的優勢,也有利於它們迅速逃離。
雖然開口朝上的設計,有利於在自然環境中生存,但是卻犧牲了一部分舒適性,在大雨天氣里,開口朝上的鳥窩,肯定是沒有開口朝下,或者從側面開口的鳥窩那麼抗風雨。
然而,鳥類在建造鳥窩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這點,因此,在建造的時候,就把這種風雨對鳥窩的影響降到最低。
首先,在選擇建造鳥巢的地點上,也是經過周密的考察,一般的鳥巢都是建在枝葉豐茂的樹上,這樣一方面有利於鳥窩的隱蔽,減少鳥窩的暴露,也減少天敵對其構成的風險。另外一方面,茂盛的樹葉,在風雨天氣里,可以抵禦一部分風雨。
同時,鳥類在築巢的時候,對材料的選擇也比較苛刻,它們選擇搭建鳥窩的材料,一般是滲透性比較好的乾草,這樣即便少部分雨水落入鳥窩中,雨水也無法聚集起來,而是迅速從底部流出,這樣,就可以保持鳥窩內部不會積水。
其次,對於大多數成年鳥類來說,其外部的羽毛,實際上就是一件「雨衣」,這是因為其羽毛表面有一層蠟質,因此,即便雨水落到鳥類身體上,也不會滲透到身體內部,有效的保護身體不會受到雨水的影響。
雖然幼鳥的羽毛未發育完全,不具備防水性,但是在大風大雨這樣的惡劣天氣里,成年鳥類會把幼鳥護在自己的翅膀下,讓幼鳥即便在風雨天氣里,也不會受到風雨的影響。
因此,鳥類的鳥窩能夠開口朝上,主要原因是在舒適性和安全性的選擇上,聰明的鳥類,選擇了安全性,而犧牲了一部分舒適性,但是通過建築方式,以及建造材料的選擇上,在風雨天氣里,把這種不利影響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