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鈞院士逝世,曾參與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港珠澳大橋建設

2024年03月02日22:35:03 科學 1950

記者從孫鈞院士多位學生處獲悉,工程力學領域泰斗、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岩土工程研究所教授孫鈞,於2024年3月1日晚在上海逝世,享年98歲。

孫鈞院士逝世,曾參與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港珠澳大橋建設 - 天天要聞

3月2日,同濟大學發布訃告:

訃 告

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岩土及地下工程專家、地下結構工程力學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孫鈞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3月1日21時58分在上海中山醫院病逝,享年98歲。

孫鈞先生1926年10月3日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1949年6月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繫結構學組,1949年6月-9月在華東人民革命大學短期政治培訓班學習,1949-1951年先後在上海華東航空處和公共房屋管理處工作,1951-1952年在上海交通大學任教,1952年9月全國院系調整後在同濟大學任教。曾任同濟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務長、結構工程系主任、地下建築與工程系名譽系主任,兼任國際岩石力學學會會士、國際岩石力學學會副主席暨中國國家小組主席、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土建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全國博士後專家委員會土建學科組組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土建學科評議組召集人。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院士。

孫鈞先生長期從事岩土力學與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領域的教學、科研和工程實踐,在岩土流變力學、地下結構粘彈塑性理論、地下防護工程抗震抗爆動力學、城市環境土工學等理論與應用方面具有深厚學術造詣並作出了卓越貢獻。參與一大批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的研究和建設諮詢,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獎項。他嚴謹治學,師德高尚,銳意開拓,無私奉獻,是同濟人永遠懷念的師長和人生楷模。

孫鈞先生的逝世,是同濟大學的重大損失,也是我國教育事業和科技事業的重大損失,我們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孫鈞先生!

孫鈞先生告別儀式定於2024年3月7日上午9時30分在上海龍華殯儀館1號大廳舉行。

謹此訃告!

同濟大學孫鈞先生治喪委員會

二〇二四年三月二日

問學求新攀高峰 躬耕實踐向地下

孫鈞院士逝世,曾參與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港珠澳大橋建設 - 天天要聞

孫鈞院士在授課

從長江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到國內首座海底隧道,再到港珠澳大橋,一項項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都凝結著他的卓著智慧和辛勤汗水;

他心繫人才培養,傾力提攜後學,為國家岩土力學與工程、隧道與地下工程建設事業輸送了一大批中堅力量;

他自稱「工程醫生」,耄耋之年的他依然樂此不疲地奔忙於各大工程工地,在現場為工程建設把脈問診……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國內外著名岩土力學與工程、隧道與地下工程專家,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榮譽教授孫鈞。

「教誨永記,風範永存,永遠的榜樣!」「名副其實的大先生,我們永遠懷念您!」……同濟師生紛紛向這位可敬的同濟學人表達深切的緬懷和由衷的景仰之情。

「孫鈞先生是同濟教授的傑出代表,是同濟精神和文化的傳承者、踐行者和傳播者。孫鈞先生不僅孜孜不倦地探求科學真理,還堅持躬耕實踐,推動理論與實踐緊密融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們要學習傳承孫鈞先生身上鮮明的教育家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團結奮鬥,科教報國,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同濟人更大貢獻。」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說。

「國家需要就是我的努力方向」

青年時代,孫鈞就勇於投身愛國護校學生運動。新中國成立後,懷著「要為新中國建設貢獻知識和力量」這一強烈信念,孫鈞發憤讀書,勤懇鑽研,苦練上千道習題,打下了堅實的學識基礎。

孫鈞院士逝世,曾參與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港珠澳大橋建設 - 天天要聞

孫鈞院士在閱讀文獻

孫鈞大學讀的專業是土木工程,因為俄語基礎好,身為講師的他受學校委派,擔任在同濟工作的前蘇聯橋樑專家斯尼特柯教授的專業技術口譯。這使得他科研起步時主攻的是鋼橋結構。他笑稱:「橋樑是我的『初戀』。」

1960年,為了我國國防工程建設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地鐵工程建設的發展,滿足國家對地下工程專業人才的迫切需要,同濟大學任命孫鈞負責興辦國內外首個「隧道與地下建築工程」專業,並擔任首屆專業教研室主任。自此,他就一直潛心於地下結構領域埋首耕耘、甘於奉獻,至今已逾一個甲子。

孫鈞院士逝世,曾參與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港珠澳大橋建設 - 天天要聞

孫鈞院士在工作中

「國家的需求,就是我努力的方向。」他瞄準新的專業領域,勤奮求索。1971年,在下放農村的冬夜,他仍堅持在油燈下苦啃《岩石力學》英文原著。此後數十年的持續努力,讓他一步步成長為國際岩石力學學會副主席暨國家小組主席,2015年獲學會會士榮譽稱號。

「勤奮」和「惜時如命」,已成為他堅持終生的習慣。「我在李校長身邊的那幾年,是我學業上、科研上進步最快的年頭。」他一生感念年輕時李國豪校長對青年教師的一番教誨:「一個大學畢業生五年內如果沒有養成勤奮、惜時的好習慣,從開始時的手懶(不寫論文了)到後來發展到腦子懶,我看他以後也就難了。」由此,孫鈞暗下決心,並真正做到了數十年來未敢稍有一日懈怠,愈鑽研愈有興趣,愈有興趣就更鑽研,不斷攀登一個又一個科學高峰。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孫鈞主持並負責了我國首座特大型地下飛機洞庫和所配套的地下儲油洞庫工程的建設;他又作為總體設計負責人,承擔了上海市擴大試點地鐵車站工程的勘測、設計和施工,並擔任上海第一條黃浦江打浦路隧道、延安東路隧道,上海、南京、廣州、寧波等各城市軌道地鐵建設的技術專家。

數十年來,他在工程流變學、地下結構粘彈塑性理論、近海工程抗腐耐久性研究、軟岩擠壓型大變形機理與工程整治等子學科都有深厚造詣,做出了有國際影響的豐碩成果。早在1997年,他就開始鑽研軟科學(側重於人工智慧科學)在岩土工程中的應用,迄今歷時20餘年,亦頗有建樹,是這一領域國內外的先行者之一。

孫鈞院士逝世,曾參與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港珠澳大橋建設 - 天天要聞

上世紀80年代,孫鈞院士指導博士研究生

為國家培育棟樑之才,是他作為師者最感光榮的使命。令他最感欣慰的是:「能培養一批人,超過自己,長江後浪推前浪。」從教70多年來,他悉心培養指導了80餘名博士、近30名博士後研究人員。如今,在我國各地隧道與地下工程建設中都有孫先生及其弟子們作出的重要貢獻。

他的科研工作始終瞄準國家戰略、對接國家需求。「學術研究不是高校書齋殿堂內的擺飾,不能只醉心於理論上的求高求深而不聯繫工程實際。」他說,「我們要在引領學術發展方向的同時,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更多承擔重要應用基礎科研項目,全力服務國家重大工程建設。」

國內第一長鐵路隧道、第一長公路隧道、第一座海底和越江隧道,世界第一大直徑軟土盾構隧道、錢塘江隧道;長江江陰大橋、蘇通大橋、杭州灣大橋、港珠澳大橋、正在施工中的深(圳)中(山)通道等數十座跨越江海、大山的特大跨橋隧工程……數十年來,他作為技術專家主持和參與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的岩土與地下工程、橋樑工程的勘測設計施工研究,為我國眾多重點工程建設保駕護航。

「學問存在於工程實踐之中」

即便在年屆九十三歲高齡時,孫老每年還要平均外出30餘次,那微駝的身影一次次出現在一個個工地現場。團隊師生憶起昔日一幕幕情景,感佩不已。

孫鈞院士逝世,曾參與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港珠澳大橋建設 - 天天要聞

孫鈞院士在海外參加學術交流

「我作為一名看工程病的醫生,如果連患了病害的工程現場這個『病人』都沒有見到,我怎麼能把脈問診、開藥配方呢?」對於老先生來說,上工地是輕鬆平常的事,「只有親歷現場、眼見為實、驗明正身,才能放心制定有效的技術決策。」

孫鈞院士逝世,曾參與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港珠澳大橋建設 - 天天要聞

孫鈞院士(右二)在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罈子嶺

祖國的錦繡河山、廣袤大地上,處處留下他奔忙不息的身影。他說:「我們不能把自己關在學術殿堂里做空頭學問,理論對理論,空對空。我們要讓理論在生產實踐中生根、開花、結果。」在他看來,到工程實地勘察調研,要遠勝於僅停留在各類研討會議上高談闊論。

早在1963年,在全國17項國家重大基金項目的結題評審中,由37歲副教授孫鈞牽頭的課題「地下結構粘彈塑性理論及其工程應用實踐」獲評第一名。鑒定意見中這樣寫道:「本項目成果在理論研討的廣度和深度上達到了國際水平;更可貴的是,能將研究成果及時應用於工程實踐,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他看來,做科研,就是要將工程中的問題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從本質和機理上作出科學的回答,而不只是就事論事地照搬「規範」來將就解決。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出來後,還要考慮如何將成果應用於工程實踐,而這兩者中間往往還存在著不短的距離。他說:「我們還要將成果反饋到實際工程中,作進一步的完善、檢驗和提升,最終為工程所用。這才算是完成了全部的研究過程。」

即便身在病榻,也心繫國家大事。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之際,剛剛做完心臟支架手術的孫鈞院士強烈要求出院,他要趕赴災區進行現場考察,為解決當時堰塞湖問題的整治方案出力。後經醫生極力勸阻才不得已作罷。躺在病床上,老人還儘可能搜集相關信息,針對難題進行研究,撰寫了兩篇研究報告報送中科院。

「學問是一道隱函數,它存在於工程實踐中,要靠基礎功力來發掘,求得其優化解。」他一直堅守著這一信念,執著追尋科學真理。他曾頂著44攝氏度的高溫酷暑長途跋涉,從烏魯木齊前往吐魯番盆地開展勘察工作;也曾冒著零下18攝氏度的嚴寒,元宵當天還下到為察看南水北調中線穿越黃河盾構隧洞的北岸深大豎井,手握冰冷的鐵扶梯艱難下到50多米深的井底……

始終保持年輕人的戰鬥姿態

「Never say too old and too late to learn and to do.」(學習、做事,永不言老、言晚。)孫鈞院士經常以此告誡弟子們。他曾對一個年近半百的學生笑言:「人生四十剛起步,你今年還不到10歲呢。」耄耋之年的他總是自認為正值壯年,「數十年來,兢兢業業,自問沒有一天敢稍有懈怠。」

孫鈞院士逝世,曾參與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港珠澳大橋建設 - 天天要聞

孫鈞院士參加學術研討

他始終保持著年輕人奮進、拼搏的戰鬥姿態。正是得益於長年深厚的學術積澱,在關鍵科學問題上,他總能目光如炬,將一個個棘手的難題精準把脈,求得從本質、機理上的認識,並謀求根本性的解決。

隨著我國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如火如荼,地下鐵道、地下車庫、地下商城等綜合體蓬勃興起,孫鈞院士憑著在學界、業界的廣泛影響力,馬不停蹄地在各個工程之間穿梭奔忙:技術論證、課題立項、詳細勘察,為工程把脈,解決實際棘手難題等等,不一而足。

孫鈞院士逝世,曾參與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港珠澳大橋建設 - 天天要聞

孫鈞院士在港珠澳大橋

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建設過程中,孫院士又帶領他的團隊成員一起組成了大橋島隧工程技術諮詢團隊,為大橋建設奉獻專業智慧。老先生頻繁地往來於上海和珠海,奔走於工地和會議室,前前後後參加各類技術風險評估會、技術諮詢和方案論證會議達四十來次。老院士一開始就極力推薦「宜選用海底沉管隧道」這一他認為最優的方案,終獲各方贊同;針對島隧過渡段海域的深厚軟基區段,他極力推薦與當前採用管段柔性接頭相適應的「擠密砂樁」複合地基工法,而摒棄不用剛性長樁,其科學有效性都被後來的工程實踐所充分證明。

老先生一直保持著一位科學大師對工程問題的遠見卓識和高度敏銳感。近年來,他密切關注隧道與地下工程中的節能環保新技術,不斷拓展新的研究領域。

孫鈞院士逝世,曾參與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港珠澳大橋建設 - 天天要聞

孫鈞院士執教65周年時與學生們合影

在學術研討會上,孫鈞院士向青年弟子們介紹未來工程領域發展的新態勢,那就是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信息和網路技術等在土木工程設計施工和運營中的風險預測預報、圖像視頻顯示與分析、結構變形控制和專用程序軟體研發等各門類子學科的開拓與創新。他諄諄告誡年輕人:「我們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可以發現工程設計施工中的關鍵性標靶,設計優化新型創意性更好的土建結構,預控不測的投資和施工風險,有效彌補在傳統技術研發中當前存在的投資大、效率低、周期長以及成果轉化慢等缺點和存在的問題。」這些論述,令在座後輩們深深折服。

孫鈞先生曾這樣表露自己晚年學術生涯的心路歷程:

鬢須盡霜耄耋年,老驥方知伏櫪難;

科海遨歡忘榮辱,苦思求索總無閑。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風範長存,精神永駐

綜合 澎湃新聞、同濟大學

來源: 上游新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 天天要聞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近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磁體饋線採購包項目迎來關鍵節點,其最後一套校正場線圈內饋線部件在合肥竣工,並交付起運位於法國的ITER現場。這標誌著ITER磁體饋線系統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製順利完成。ITER磁體饋線系統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製,被稱為ITER磁體系...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 天天要聞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4月13日,副省長、市委書記張振豐在溫州學研究聯合會調研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立足溫州、研究溫州、服務溫州」,深化時間維度、放大空間維度,貫通歷史研究溫州、跳出溫州研究溫州,努力打造溫州建設高水平文化強市的重要窗口、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地方學術研究的...
土撥鼠等動植物不得攜帶入境!關於國門生物安全,你要知道這些 - 天天要聞

土撥鼠等動植物不得攜帶入境!關於國門生物安全,你要知道這些

極目新聞記者 張秀娟通訊員 趙夢潔 黃曉彧 林敏「小朋友們,外來入侵物種包括哪些呢?」「在咱們出國旅遊前,需注意哪些問題呢?」4月12日,在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來臨之際,武漢海關在武漢天河國際機場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海關開放日」活動。15名小學生化身「國門小衛士」,零距離體驗、參與海關全民國家安全教育...
月球上跳一跳,輕鬆打破跳高世界紀錄!這個展會,解密引力奧秘 - 天天要聞

月球上跳一跳,輕鬆打破跳高世界紀錄!這個展會,解密引力奧秘

頂端新聞記者 楊逍 文 時碩 圖如果你嚮往星辰宇宙,那你是否幻想過在其他星球上跳躍?在本次國防展的「星球重力」互動體驗機前,你每次的縱身一躍,都會化身成屏幕中身穿宇航員服的小人,來到月球、金星、火星、火衛二、土衛一等星體上,屏幕的上方記錄著你的跳躍高度。在月球,你輕輕一躍就能達到3米高度,輕鬆打破2.45米...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 - 天天要聞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是多重氣象條件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據氣象監測和專家分析,此次強風具有以下關鍵成因:一、極端天氣系統的疊加效應1.
神十九乘組「太空出差」倒計時: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穩步推進 - 天天要聞

神十九乘組「太空出差」倒計時: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穩步推進

IT之家 4 月 13 日消息,據央視網報道,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的「太空出差」之旅即將進入倒計時。上周,神十九乘組穩步推進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在開展站內環境監測、設備檢查維護等工作同時,積極開展健康維護。神十九乘組利用腦電設備開展了多項實驗的測試工作,地面科研人員將利用獲取的數據探究重力對視覺運動信息...
感受活力丨機器人正在進化中……這樣的「生活搭子」,你喜歡嗎? - 天天要聞

感受活力丨機器人正在進化中……這樣的「生活搭子」,你喜歡嗎?

模仿人類奔跑、跳躍、空翻,像人一樣說話、思考甚至察言觀色。這不是科幻電影對未來的虛構,而是2025中國機器人產業闊步向前的現實。小時候的你,是不是也曾暢想過:家裡有一個機器人,能買菜、做飯、鋪床、掃地,幫你干農活,還可以照顧家裡老人……時至今日,這些「天馬行空」的想像,正在變成現實。「12點了,您該吃藥了...